查看完整版本: [--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2)在省临中两年 --]

论坛入口 -> 百姓生活 ->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2)在省临中两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平陵一哥 2021-02-16 16:22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2)在省临中两年

                       在省临中两年 |DwZ{(R"W  
    1943年侵占溧阳的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烧杀,百姓的生活极不安定,生命毫无保障。是年的七、八月间,办在安徽屯溪的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到江苏宜兴张渚镇招生,主要目的是抢救沦陷区的青少年学生,让他们到国民党统治区比较稳定的后方读书。当时我兴奋极了,觉得机会来了,因为这真是我所要求得到的——到后方去读书,而且免费供应伙食。于是,我就到张渚参加考试,并录取江苏临中高二上年级。 #<xm.  
    我在省临中读了两年书,于1945年7月高中毕业。回忆当时情景感觉还是要有点胆量和勇气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不愿当亡国奴,要到后方读书后参加抗日救中国,绝不在沦陷区遭受日伪军的欺凌侮辱。与我同时考入的还有两人,一个是我在戴埠小学的同学余海华,另一个是我二祖父的外孙与我同岁的表弟潘韵保。余海华在该校只读了一个学期,1944年1月寒假回家就再没有返校。此前,他曾经对我说:这里太苦了,两稀一干,吃不饱,油水太差,没有营养,终年没有热水用(都在新安江畔用冷水洗脸、洗脚),人的确吃不消了,决定回家。潘韵保一股热血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部队,遗憾的是到部队干了半年多,不适应,于1945年1月,离开部队回家了。当时的我,心里也很矛盾,思想斗争得很激烈,这么苦的地方,两位同来的老乡都走了,我怎么办?苦恼了十多天,最后决定不走了!因为当兵不是我的理想、回家务农更不是我的志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在激励着我,就这样我坚持了下来,在省临中读完了两年,终于取得了公办中学的高中毕业证书。 t_1L L >R  
    江苏省立临时中学(简称江苏临中,也称苏临中或省临中),1941年冬开始筹备,在屯溪柏树一号先设立江苏临中教育大队部进行接待收容,予以军事生活管理,初期安置男女学生300人,但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孤岛上海被日军占领,沪上学校纷纷停办,失学爱国学生来江苏临中求学者达千人,后虽经分流,在校学生仍有1500余名。学校的原筹备主任吴则中(无锡人,在职时间1941年11月—1942年1月),随后省教育厅任命王梦凡继任筹备主任,他是事实上的首任校长(在任时间1942年—1943年1月)校址设在离屯溪15华里的瑶溪雁塘村的江家大院内,并于1942年初通过编级考试进行分班后开学上课。 19#\+LWA  
    我于1943年9月考取省临中时,校长是金坛人,叫于锡来,任期1943年4月至1944年8月,教务主任吴增芥,训导主任韩可吾,总务主任李大千。据我所知,当时在校的领导和多数老师都是很有名望的人,大多是大学教授和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记得1943年9月刚入学的一个晚自修时间,学校通知在江苏宜兴张渚考入学校的这批学生,集队站在教室旁院子的一块空地上,请了余锡来校长给我们讲话,这次余校长对我们新生的入学训导,让我至今未忘,印象深刻,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么有水平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训导主任韩可吾,金坛人,是位知识渊博、诲人不倦、待人真诚、生活简朴、深受同学敬仰的老师。据金坛教育史显示,现在的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原金坛中学)就是由韩可吾于1922年一手创办的。 7d\QB (~  
    我在江苏临中就读到高中毕业。第一年读书比较认真,第二年就开始谈恋爱了,因此读书也没有上年这么认真了。这两年中,除了与几位溧阳籍的老师有所接触外,其它老师我基本上没有与他们有过来往。当年这些在江苏、上海一带的学子为何来到遥远的安徽屯溪瑶溪雁塘来求学,其主要原因是战争让他们来到了这里。这些学子虽然躲过了炮弹的攻击,逃离了亡国奴的生活,大部分学生断绝了家庭经济。时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学校的生活极其艰苦,伙食供应不上,米里掺了砂子和水分,霉变的厉害,我们称之为“八宝饭”(饭中有砂子、稻子、稗子),八人一桌,早晚喝粥,中午干饭,就上一小木盆青菜汤,青菜几筷子就吃完了,仅剩带点盐分的咸水,一点油花也没有。最要命的是饭和青菜汤不够吃。 &7s.`  
    我在校两年(1943年9月到1945年9月),第一年住的是利用当地出厂的树干、毛竹、竹片、篾席、茅草和泥土建造的屋子(教室也是这种屋),有教室这么大,用木板钉成长条的通铺,每排可睡二三十人,人挨人,人挤人,板上铺了稻草,放上棉被就睡。这一年很艰苦,不仅伙食差,睡也不安,冬天的跳蚤、虱子,夏天的臭虫、蚊子,不少人生了疥疮皮肤病,全身奇痒,走路也感觉难受。第二年的下半年,即1944年的9月至12月,就搬到江家大院正房的楼板上,用木板钉围一下,分成小块,每小块住十多人,这样总算比第一年改善宽松了,房的质量也好多了。在读高三的下学期,即1945年的上半年,我就住进老百姓的家里了,免费住宿,一个小房间住二三人,自由集合,比较舒适。 nJ;.Td  
@ N m@]q  
# f\rt   
[attachment=2817452] $/ ],tSm  
N$tGQ@  
陈国华先生1945年在省临中的高中毕业证书 cZ3v= ke^  
ia? c0xL  
Iga0 24KR  
  
相关链接: 4^d?D!j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 y1#1Ne_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2)  L"aeG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3) 2`-Bs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4) ,]D,P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5) w!XD/j N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6)   s#GLJl\E_P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7) M3au{6y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8) |vC~HJpuv'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9) _u Il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0) !n%j)`0M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1) D6Wa.,r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3) ~>XxGjxe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4) eJX#@`K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5) .]K%G\*`: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6) 3(UVg!t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7) %}T6]S)%u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8)

老电影人 2021-02-16 19:04
一哥好,你是位勤奋的作家,向您学习!

天目深瞳 2021-02-16 19:23
苦啊!陈老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过程真是一波三折,一个年级要换一二个学校,特别是抗战时期,中国陷入苦海,百姓在挣扎。这种时候,知识分子就是星星之火,寒夜的明灯。

1963 2021-02-17 05:35
这张毕业证书值钱的!

ge789 2021-02-17 09:08

换翅膀的鸟 2021-02-18 08:43
不容易

ly369 2021-02-18 13:39
老资识分子

华盛维权 2021-04-13 13:47
写到18集不写啦?天天等帖子看

万事皆空 2021-04-18 21:18
艰苦的求学生涯


查看完整版本: [-- 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12)在省临中两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5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213498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