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20:41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 移动
发生在溧阳44年前的惊天大事 p~evPTHnrX 3~ptD5@WF ——溧阳杨庄村5.19沉船事件追忆 ->u}b?aF c H7Gb|,M 各位看官,各位网友,我说的这“5.19事件”绝不是指1985年5月19日发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震惊世界的中国足球“5.19事件”,而是1977年5月19日发生在溧阳县杨庄村震惊全国的“5.19沉船事件”,在这次沉船事件中,溧阳县杨庄公社大巷大队的12位社员不幸遇难,是建国以来我市最大的水上交通特大安全事故。为了解当年这起杨庄沉船事件的经过,近日,我采访了事件的亲历者原住杨庄村的杨海福和杨土田两位老先生。当年杨海福任杨庄公社专职通讯报道员兼电影放映员,杨土田时任杨庄公社大巷大队团支部书记。根据他俩的回忆,我把发生在44年前这一特大惨案追忆如下。 tDj/!L` 现在的杨庄乡隶属于溧阳昆仑街道,位于昆仑街道北面,与别桥相邻,毗邻241省道,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6082亩,水面面积1965亩,经济作物617亩,水产养殖3500亩。杨庄村含大巷、小河、庄头、东杨庄、石塘、枢巷、堘圩、后庄共八个自然村,而当年的杨庄村是咋样的情况呢。 >"/Sa_w 杨庄村北是中河,中河的北面有一片圩田称为千道圩,这片圩田有2400余亩,由杨庄村东部的小河大队、中部的大巷大队、西部的庄头大队种植。而这三个大队的社员种这片圩田,都必须过这条河。原来中河上有座桥叫杨庄大桥,三个大队社员种田都从这桥上通行,十分方便。但因拓宽中河,桥被拆掉了,新桥还没做起来,三个大队的农民到河北种田只能暂时用一只旧水泥船来回摆渡。 C25EIIdRb 这艘旧水泥船是5吨的,有三个舱,再加船头船尾的平台,一次足可载七八十人左右。这时中河的河面已经拓宽到约50米,为了方便大家随时渡河,大队干部一碰头,就在南北两岸拉起了一根牵引绳子,渡河人员只要拉着一头的绳子,随时可以自己过河。就这样,这条拉绳摆渡船一直相安无事地接送着南来北往下田种地的农民。 vMHJgpd&j 1977年5月19日,连下了几天雨的老天爷虽已放晴,但刮着六级大风。这一天,也是杨庄公社小河、大巷、庄头三个大队开黄梅的第一天。中午一点钟左右,吃了中饭下田干活的男女社员,成群结队纷纷来到河边,乘船过河。早来的人不拥挤,已经不少人渡过去了。但等待上船过河的却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下了几天雨,这条水泥船的三个船舱全部积了大半舱水,由于船舱内不能站人,过河的人只能站在船头和船尾的平台上,等在南岸的人都急于过河。出事这趟船上了59人,三个进水的船舱不能站,人全部都挤在船头、船尾和舱间横档上,连两边的船帮上都站了人。船随着拉动的绳索慢慢地向河中央移去,当刚刚移离岸边十几米时,由于人多,站位不平衡,船已经开始左右摇晃并向一侧倾斜,河水霎时灌进了船舱,本身船舱里已有大半舱水,船很快就下沉,有的人开始吓得惊叫,有的深感大事不好,随着即将下沉的船提前跳入河中,瞬间,随着人们尖叫声、哭喊声、凄惨的救命声,这艘5吨的水泥船顷刻在河中央下沉,船上的人全部落入河中,此刻水中一片慌乱,挣扎的人头和散乱的农具漂满了水面。 !5VT[w
1 “救命啊,救命啊……!”在南岸没上船的人见船沉人落水,急得拼命大叫起来,与此同时,许多男人已经开始下水救人。已经过河的人听到呼救声,回头一看,船不见了,水上满是人头和农具,他们急得扔掉手中的农具和家什,拼命往回跑。这样,两岸会游泳的男人们纷纷跳入河中救人。 IE0hC\C} 这是一次溧阳历史上罕见的大营救,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大拼搏!时间就是生命、呼喊就是命令、河底就是战场。在这场大营救中,杨庄的大巷、小河、庄头这三个大队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救人事迹,如今,已经44年过去了,现已退休的杨海福对当年事发现场及整个事件经过,一清二楚,历历在目。原来老家住在杨庄小河大队的杨海福是当年溧阳县广播站(溧阳市广播电视台前身)特约通讯员,同时也是杨庄公社专职通讯员和电影放映员。身兼多职的他事发当晚被公社党委书记李向东叫去,承担了整个事件的调查、报道和有关材料的撰写工作,并组织采访被救上来的48位群众中的每一位落水者,过度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累得他曾经一度晕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yk{1S 当我问到这场拼死大营救的关键点和闪光点时,杨海福声音顿时低沉了:在参与营救的众多人员中,大巷大队的杨进芝和小河大队的杨启明表现的十分突出和勇敢,让人难以忘怀。杨进芝是一位24岁的小伙子,事发前,他已经乘前趟渡船过了河,上北岸后就正沿河埂往田间去,听到呼救声后,他回头一看,让他大吃一惊,他扔掉农具,拼命跑到出事河边,衣服也没来得及脱,纵身跳入河中。他游到河的中心,这是落水人员最多的地方,眼尖的他一眼就看到河中央的水中隐隐约约有一束女人的头发漂浮在水上,伸手一把拉住头发往岸边游去,在岸边救援人员的配合下,这位女的安全脱险。杨海福接着说:紧接着,杨进芝立即又游回河中,搜寻其它落水者,但他很快就在水中消失了,当时大家都在救人,谁也没注意到他。当水面风平浪静,该救的都已救上来时,救捞队及时赶到现场,用“滚钩”搜寻,很快在河底滚到杨进芝的遗体,当打捞出的遇难者遗体浮出面水时,震惊、可怕、撼人的场面发生了,杨进芝遗体身上的皮带被三位已经死去的女子的手死死的抓住!四具遗体相拥在一起,各自保持着临死前的姿态!此情此景,让现场两岸参加救援的近一千多民众无一不感动、整个现场一片凄惨的恸哭之声。可以这样想象:当杨进芝回头第二次游回河中央救人时,他很快发现了一位落水的女子,当他上去救女子时,这位女子已经紧紧地抓住了他身上腰间的皮带,这时他用全身的力气拼命想带这位女子向岸边游时,已经无济于事,因为此刻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又被另外两人抓住了,这些本想求生的姐妹们,作出了求生的、唯一的、自然的最后一把,四人随后慢慢沉入河底…… oNFvRb2Rd 在这救人的队伍中,不但有像杨进芝一样的勇敢者,还有一位在这次救人中的智慧者,他就是杨庄小河大队的杨启明。杨启明时年约39岁左右,因其父亲有历史问题,其本人由于言词不当,被戴有现行反革命帽子。事发那天,杨启明已经过了河,听到呼救声,他以最快的速度跑到了现场。他一看现场这么多人落水,下水救人是绝对不能穿衣服的,如果给这些不会游泳的落水者抓到衣服缠住很危险。这位曾经是江西共大的学生非常有经验,他立即脱光了衣服,只穿一条短裤,这样,凭着他的机智勇敢,他一口气先后在河中救起了三人,在救起第二个人后,这时水面上已是一片白茫茫,也不见被救者人影。光着身子的他冻得直打寒颤,他对身旁人说,我还要下去一趟,因为我救第二个人时,好像脚下踩到一个人,说完,他又跳入河中,向河中游去,他一个猛子扎下去,摸了一会儿没摸到,出水换了口气,又一头扎下去,这次,他终于摸到了落水者,一把抓住落水者的头发,搭在背上把落水的女子救上岸。这位被他救的女子是大巷大队会计的老婆。杨启明事后说:这次救人也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因为我是现行反革命,这顶帽子戴在头上难受呀!我何不乘这次机会表现一下呢?即使救人死了,我光荣,即使不死,我救了人,群众也许会改变对我的看法。这样对我的家庭、我的孩子都有好处。杨海福对我说:我在现场采访杨启明时,他捊起胸前的上衣,只见身上布满了一条条血指伤痕,这是他在水中救人时,给被救者拼命求救时抓伤的。如果他当时穿了衣服下去施救,也许和杨进芝一样,给溺水者缠住,也不在世上了。 Tw]].|^f- 当天晚上,这十二具遇难者的遗体放在门板上一字排开,放置在大巷大队加工厂的地上,那天又是停电,每位死难者旁放了一盏煤油灯,一片昏黑中,现场一阵接着一阵撕心裂肺的哀嚎和痛哭声。这12位死难者是:杨进芝、杨进才,杨惠琴,李爱保,杨文玉,史火妹,谢梅芳,陶秀凤,杨云娟,杨平娟,杨国珍,杨玉珍。这12位死难者中两位男性,十位女性。而这十位女性中有两位是少女,八位是少妇,都是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 B]lM69Hz 第三天上午,杨庄公社在大巷大队晒场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县委常委吴锡生到场检查指导善后工作并参加了追悼会,杨庄公社党委书记李向东主持追悼会,县革委会副主任陶振邦致悼词,遇难者家属代表杨土田在追悼会上发言。 {Y6;/".DM 值得一提的是,隆重的追悼会后,杨庄公社为舍己救人遇难的杨进芝的英雄事迹进行了申报,共青团溧阳县委员会授予杨进芝为舍己救人的雷锋式青年、模范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溧阳县人民武装部授予杨进芝优秀民兵的荣誉称号;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授予杨进芝为革命烈士。同时,杨庄公社会同溧阳县有关部门,对小河大队的杨启明在这次沉船事故中表现积极,英勇救人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决定摘掉杨启明现行反革命分子帽子,恢复公民待遇。 nX>HRdC u]$e@Vw.
!\hUjM+(} ZR*Dl.GWY g~v>{F+u 沉船事故遇难者墓碑 U(~d^9/# >S[NI<=8S 7,IH7l|G 采访的当事人杨海福和杨土田 p| &9#?t4A 7
O]$2 0Q)m>oL. ?]/"AWUX qi]"`\ lmbC2\GT T[\?fSP 6p)dO
c3L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