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随笔:《良言胜金银》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汉武帝时,北海郡太守奉召入觐,有卒史王先生请行,自谓“能有益于君”。府中吏属皆谏曰:“此人嗜酒多言,少实务,恐不可偕。”太守却道:“彼欲往,安可逆其意?”遂与俱至京师。至宫门外,王先生日与卫卒饮,酣然终日,竟不省太守。及太守入见天子,王先生忽请守门郎官传语:“愿见吾守于宫门,遥语数言。”既出,乃正色问曰:“主上若问治郡之术,将何以对?”太守答以“举贤任能,赏勤罚惰”。王先生摇首曰:“此乃自伐其功,非远祸之道也。愿君对曰:‘非臣之力,实陛下神明威武之所致也。’”太守颔首称善。俄而召对,武帝果问:“何以治北海,而盗贼不起?”太守顿首对曰:“非臣之力,实陛下神明威武之所加也。”武帝闻之大笑,曰:“此语安得?岂非学‘长者之言’乎?”对曰:“得之文书王先生。”帝遂下诏,召见王先生,拜为水衡丞,而以太守为水衡都尉。
读至此,不禁掩卷长叹。昔人云:“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此语出自《老子》六十二章,意谓美好的言辞可为人所珍重,犹如可交易之宝;高尚的德行,足以使人尊显。君子赠人以言,其价胜金;小人馈人以财,终归尘土。王先生一言,点化太守于将对之,顷刻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可谓“片语回天,一言兴邦”。
《诗经》有言:“无言不雠,无德不报。”王先生之言,看似谦卑取巧,实则深谙“功成不居”之道。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太守若自矜其能,必招主上之忌;而推美于上,则得君心之悦。此非阿谀,实为明哲保身之智。正如《礼记·表记》所云:“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真正的治世之才,不在于独揽其名,而在于知时识势,以退为进。
然观今日之世,上下之间,多少官员好大喜功,动辄“打造亮点”“树立形象”,将集体之功归于一身,将一时之绩夸为不世之业。更有甚者,专务“显绩”而轻“潜绩”,重“面子”而弃“里子”,岂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第九章)?一旦风向骤变,潮退石出,便如沙上筑塔,顷刻崩塌。更有贪墨之徒,所好者非忠言谠论,而是黄白之物。门庭若市者,非谋国之士,皆献金纳银之辈。《后汉书》载:“伏见当前之弊,多务脂膏,不修其政。”此辈身边,岂有王先生其人?纵有良士在侧,亦必“卷而怀之”,避之唯恐不及。所谓“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此之谓也。
反观常人交往,亦当以此为鉴。世情冷暖,多以利交。然《庄子·山木》有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醴虽甘美,易腐难久;水虽平淡,可载舟楫。一句良言,或可助人拨云见日;一席忠告,或能令人免祸于未然。昔魏徵以“十思”谏太宗,终成贞观之治;而李林甫口蜜腹剑,虽得一时之宠,终遗千古之骂。
故曰:金玉良言,贵于金玉。它不耀目,却能照心;不厚重,却可载道。王先生一语,不仅使太守得官,更使后人得镜。
愿为政者少听“颂声”,多纳“箴言”;
愿处世者不逐“货利”,而珍“善语”。
须知:良言一句三冬暖,胜过千金与万银。听者若明,寸言可抵城;传者若诚,片语亦通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