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只看楼主 | 正序阅读 | 使用道具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花卉类]溧阳春笺:蒲公英的草木人间
  • 196阅读
  • 0回复

[花卉类]溧阳春笺:蒲公英的草木人间[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骑士 
发帖
169
精华
1
金币
1124
威望
64
贡献值
232
银元
183
注册时间2024-01-20
楼主   发表于: 2025-04-26 17:10   , 来自:江西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天目湖的晨雾尚未散尽,曹山脚下的红壤已泛起暖意。溧阳的蒲公英,总在春分前后将锯齿状的叶尖探出湿润的泥土,像是大地写给溧阳人的一封封青绿信笺。这座江南小城的肌理中,藏着蒲公英与人间烟火的千年对话。   LWuciHfd+  
UmcPpZ  
4R0'$Ld4  
fgK1+sW  
      水土养青 Pk!RgoWF  
      溧阳的蒲公英偏爱沙壤与红壤的交界处。天目湖东岸的沙质土涵养水汽,滋养出的蒲公英叶片肥嫩如翡翠;曹山北麓的酸性红壤则让根茎积蓄更多苦味素,成了老辈人眼里的“土黄连”。亚热带季风掠过南山竹海时,裹6着蒲公英的绒球翻过戴埠镇的青瓦白墙,落在。南渡镇的老码头石缝里,让这座春日的城成了流动的蒲公英地图。   Eq=~SO%  
OZ3iH%  
oW3j|V  
Z1 %"w*U  
   $' }rBPA/  
岁时风物 FCnOvF65  
    在戴埠,你会看到村头地尾的清晨,指甲掐断蒲公英嫩茎时,乳白色汁液会渗出清苦的香。“黄花郎掺糙米,胜过清明茶”,戴埠人将蒲公英嫩芽与陈年籼米同炒,土陶罐里封存的,是宋元时期南山窑民采矿时解暑的智慧。南渡镇河网密布处,蒲公英根须浸透了水乡的灵气,主妇们将晒干的根磨粉调馅,三月初三的饺子擂台赛上,根须粉混着虾籽的鲜,能勾出百年码头的旧时咸香。   V6P2W0 m  
ZgK[,<2  
      别桥镇的酿酒坊里,蒲公英正经历着最诗意的转化。老师傅取谷雨前未绽的花苞,与糯米同蒸九次,酿出的酒液泛着琥珀光。光绪年间的《溧阳志》记载,此酒曾治好了徽州茶商的眼疾,从此皖南商队南下,总要在别桥卸下半车茶饼换酒。   Gjf b<  
=VFi}C/  
S<H 2e{~  
bfcQ( m5  
|*ss`W7F,2  
d(9ZopJrQ  
     苦味长河 @&#k['c  
     抗战时期的溧阳人,在蒲公英里尝到了比苦味更深的滋味。南渡镇李家祠堂的梁柱上,至今留着“黄花郎救命粮”的炭笔字迹——当年百姓将蒲公英根磨粉掺蕨菜,制成能饱腹三日的“观音饼”。而今这些故事沉淀在茶山的褶皱里,化作奶奶煎药时的一句嗔怪:“现在的苦,哪有从前的苦?”   SEa'>UG  
`>-fU<Q1  
      暮春的溧阳,总有人蹲在南山竹海边缘,看蒲公英的绒球被山风揉碎。那些飘向天目湖的种子里,带着沙壤的润、红壤的涩,以及戴埠茶罐里的糙米香。上海来的游客或许不懂,为何要驱车三小时来采野菜,但当他们咬开南渡镇的翡翠饺子时,舌尖泛起的,正是溧阳大地酝酿了千年的春信。   ]-h;gN  
jR[VPm=  
,RjE?M%  
   一株蒲公英的轮回里,溧阳人读懂了土地最本真的语言——那些苦后回甘的岁月,终将在齿间化作清欢。 )voJq\Y)%  
t% Sgw%f  
                           作者:袁记云饺 ^S:S[0\,  
                                       随笔于溧阳 /.P9n9  
!Hq$7j_  
:}'5'oVG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金币 +2
(post by :2025-04-26 17:10:26)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