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十年代,我们国家人多,粮食生产的产量又低。
BL&LeSa 于是在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俗称为“统购统销”。
}jill+] 那个年代农民按计划在生产队里分稻,自己轧米,糠喂猪,大部分农户家粮食不够吃,“结结巴巴”的,有的到了春季要向队里借“预借粮”。
sUE?v9 而城镇居民凭购米证定量供应,到粮管所买米买油,油每人每月四两,居民米是每月24斤,上班的每月28斤到32斤不等(根据工种)。
|F#1C9]P 到了1992年取消统购统销,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推进,以及粮食生产能力。
=~p>`nV Pb*5eXk
F5o+kz$;
41SGWAd#: 今天的故事是讲他六十年代在竹箦区粮管所任所长时的一桩趣事。
}%D^8>
S 我的老父亲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在共青团团委工作,到了五十年代初就被组织上调粮食局任人秘股长。而后调南渡区粮管所任所长。
"--
t e 六十年代父亲调到竹箦区任粮管所所长,母亲也随调竹箦中学工作,当然我也到竹箦小学读书了,王新园就是我的同班同学,还有发小张小方……
/> 4"~q) c&L"N!4z
"1,pHR-+R
*}8t{ F@k
T9s2bC.z55 竹箦粮管所是区所,下管陆笪、永和(东王庙)、前马、余桥粮站。
`mN4_\] 在竹箦桥南面数华里的王渚村还有一个战备粮库。
eilYA_FL. \(%Y%?dy 一九六三年的夏天,正在梅雨期,一开始几天雨不大,后来雷也来了风也大了,雨更大了。那年我虚岁十岁,全家住在粮管所。
B-l'vVx 那天晚上,父亲看着门外的雨,父亲不定心。晚饭时,桌子上"高沟大曲”上反扣着的酒杯也没拿下来……,父亲有心事,他担心雨大,王渚村的粮库屋顶会不会漏雨,水大了,水会不会漫上来,粮库浸水……。
Uk\Id~xLV 到了七八点的样子,父亲穿上套鞋(雨靴),拿了一把油布伞和手电筒到办公室去了。后来听他说,是给王渚粮库打电话,问问情况,对方说问题不大。但是父亲看到雨太大,还是不放心,所里职工都下班了,那个年代又没手机,根本联系不到人。他只好一个人亲自到王渚粮库去看一看了。
H<
1WbM:w 6S~sVUL9` V%Sy
"IG
u_rdmyq$x/
|2KAo!
PI
;,]P=Ey
a5w:u5
Gm\/Y:U
_/O25% l 他打着伞,打着手电筒去王渚,三四华里路,那个年代都是土路,雨泡后的路泥泞不堪,没走多远,他只好把雨鞋脱下来在旁边稻田里洗洗拎在手上走了,赶到王渚时,身上已湿透了,大风大雨伞根本不顶用。他找到值班的人,陪他把每个库房转了一遍,看到都没漏雨他才放心。又叮嘱值班人员,明天天一亮,找生产队长按排几位来挖排水沟,确保水及时流到河塘里去,确保储备(战备)粮的安全,并再三叮嘱,一有情况立即打电话到区粮管所。
+k`!QM>e- +E1h#cc) 检查安排好一切工作,己近半夜了,父亲水也没喝一口,就往竹箦桥赶。这时候风雨也下点了,父亲点着一根烟撑着伞往回走了。他的心情很好,毕竟轻松了,边走甚至还哼着歌呢……
/q5:p`4{J 这样走了大约一半的路,这里两边都是大水塘,中间一条窄窄的塘埂路,又滑又难走,不小心会滑入塘中,更要命的是电筒里的电池电量也不足了,发出黄黄的弱光。父亲非常小心地慢慢前行,这时候父亲觉得踩到了一块“土块”,奇怪,土块会动得啊?父亲用手电筒一照,哎唷喂,是踩到一只大甲鱼了(溧阳人也称“团鱼”)。父亲脚舍不得松了,那个甲鱼很威猛,头伸出老长,嘴张得大大的,随时准备一口咬上去,父亲和他相互看着,对峙了一会,附近又没木棍之类的工具,聪明的父亲从袋里拿出来一块手帕,他把手帕卷成条状,放到甲鱼嘴前面。试了几次,甲鱼上当了,头一伸张开嘴就把手帕死死地咬住了,他把手帕拉了拉,甲鱼根本不松口,他轻轻地把脚挪开,拎起手帕,甲鱼还是不松口。于是他就拎着甲鱼赶路,路上他不时用手指捅捅甲鱼的尾巴,甲鱼更是紧紧咬住手帕不松紧,扛上扛。
~,*b }O 父亲回到家己经是后半夜了,我睡得香香的根本不知道他回家。
MQ"xOcD*F 第二天父亲把养在洗澡盆里的“团鱼"称了一下,足足有二斤六两呢,当然,大甲鱼我们怕它咬,它很凶呢。还是父亲杀的……
\m1~jMz*>k 吃夜时,父亲坐在桌前把酒杯从“高沟大曲”的瓶子上拿了下来,把一个甲鱼腿挟到我饭碗上,他挟了一个甲鱼头……
!A%<#Gjt Z>
r^SWL
K#"O
a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