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5-07-01 11:36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c|oh% =i %w_e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eZ$1|Sj]j cYS+XBz 溧 阳 泓 口 丝 弦 > PA,72e kfECC&" >?FCv7qN M
&-/&>n! (二)乐班组成与演出 {Oszq(A Ux]@prA q 据泓口村上辈老人口口相传的历史,在这三水汇集的泓口村早年是个几户王姓人家的小村落,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逐渐兴旺起来,后来虽遭“长毛”的蹂躏与杀戮,以王姓为主体的这古村落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到了晚清的光绪年间,泓口村已有两百多户王姓聚居。 z5w|+9U “长毛”被剿灭后,泓口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和平与生气。村中长者觉得应该鼓励年轻人演习丝弦,是规避恶习、净化村风的好事情,就定下族规,由公祠出钱购买乐器,誊抄宫尺谱,发至每家每户,“春诵夏弦”。宫尺谱不记录节奏,要老艺人口传心授。夏夜乘凉,年轻人三五成群拉着二胡京胡,吹着竹笛笙箫。农闲时,满村但听丝弦和鸣,笛声悠扬。村里的孩童背着草篮去割牛羊草,嘴里也在念着“柳宫柳,采宫采……”练得好的孩子才能进乐班。当然,开始只是掮旗打伞当配角,敲敲打打做下手。但孩子进了乐班,父母就觉得很光彩。当年丝弦乐班用的就是宫尺谱。后来曾有专家在调研、挖掘泓口丝弦中,说这种宫尺谱音乐是唐朝宫廷里流传民间的古老乐曲,泓口村王炳荣创始用丝弦笙鼓乐器演奏,又有了江南水乡乐声清雅的音乐形态。 5aQg^f%\ 当年泓口丝弦由30至60人不等组成乐班,配伍的乐器有:(弦乐)二胡6把,中胡4把,京胡2把,四胡2把;(管乐)竹笛8支,箫8支,笙4支,唢呐4支;(弹拨乐)月琴4把,三弦4把,琵琶2把;(打击乐)撞铃1付,搭板1付,京板小锣鼓1套。演奏者身着长衫,头戴礼帽,乐器上装有小灯、扎有龙凤之类彩带,夜间演奏,彩灯闪烁。乐班前导是铜罄,也是指挥,然后是竹笛、二胡、中胡、四胡、箫、笙、唢呐、月琴、三弦、琵琶,然后是撞铃、搭板、京板小锣鼓。乐班按雄鹰、春燕、落叶、昭君、花园、楼台等6个曲牌顺序演奏,演奏一遍需22分钟,由于行进中表演,可循环往复。丝弦管乐,间以打击乐器,清淡、素雅、空灵、优美,既热闹又欢快。 _@76eZd 王传家老人当年是乐班的骨干,他12岁就参加丝弦乐班了,只是敲敲撞铃,那是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了,泓口丝弦受邀进溧阳城里庆贺,王如松、高龙保带领乐班连续巡演3天3夜,在繁华的码头街上,乐班丝弦和鸣,光彩亮丽,艺压群芳,出尽风头,至今泓口村的老人仍回味无穷,啧啧称道。他说,旧时,泓口丝弦乐班受四邻八乡邀请闹庙会,黄家桥出会,石土地庙出会,二月八祭祠山菩萨,祭太师菩萨,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八月十九贺观音菩萨生辰……还为溧阳城里码头街上老字号药店主人黄义兴祝寿表演。1953年开始,乐班经常参加溧阳境内的许多文艺汇演,文革期间中断,到1985年又恢复表演,1989年参加常州兰陵音乐会,还受邀到省内外演出,最后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演出。(待续) (LPD S`.-D+.68 F\72^,0 `vBa.)u i|'t!3I^m 2009年9月26日,央视国庆60周年溧阳泓口丝弦表演场景 Wbxksh:)Q (Ad!hyE( o|C{ s 2009年12月9日,央视“乐游天下”栏目组在太白楼录制泓口丝弦时,导演王芸(左)与泓口丝弦第四代传人石伟民(中)和第五代传人管建新(右)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