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年过五旬。少年的天真、青年的任性,而今荡然无存。常静下心时,不知不觉就怀想起童年的一幕幕。
H270)Cwn+ g;nLR<] 那时日子清贫,没什么欲望,能吃饱穿暖就很知足。单纯、无瑕,无忧无虑,感觉幸福无比。邻里之间和谐相处,不攀、不比、不羡慕、更不嫉妒。空气清新,吸入鼻孔都是清爽。蓝天白云,山青水秀,绿树成林,鸟语花香,真个是纯真世界。
=NI?Jk*iAq {&B_b|g*fW 我们住的是老土基房子(也称:土坯房子),盖房前,泥瓦匠先量好大小尺寸,用石灰画上线。建房正式开工了,小工用铁锹、钉耙挖出浮土,见到发白的硬土(底土)就算挖好了,再放上石头,一层石头放一些呕好的石灰,起凝固作用。石头伸出地面约一米高,这叫打地基,俗称“打墙角”。上面再砌成品的土基。
la!U ;BT7pyu%[ 土基就是用泥巴做的,跟现在的红砖差不多,比砖大多了。长约30公分,宽约22公分,厚约5公分,每块重量约15斤。为了建房中需要,另外加工少量的小土基,长约22公分,宽约15公分,厚约4公分。土基模子是榆树木条,坚硬不易走形,木条约2公分厚制作成长方形的框子,俗称“土基模子”。
SBs! 52 d,Oagx 这种土基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如果人手多不够用,需要向隔壁邻居去借。都会客气地满口答应。并且主动要求帮忙,那个年代所有建房干活的人都是免费,吃两餐普通的饭菜,一包2毛8分钱的“东海”牌平装香烟,已经算高档的了。一般都是“大丰收”香烟,9分钱一包。“佛子岭”过滤嘴香烟6毛钱一包,一般的工人阶级都不一定抽得起,何况我们平民百姓。酒也是几毛钱一斤的散装,用塑料壶子打回来,当地老街有个“家宝”商店,生意很红火,让我记忆犹新。
]7yx
Xg D_ ~;!^ 拖土基是一种很劳累的体力活,虽如此,但为了盖新房,又嗅着泥土芬芳,也乐在其中。拖土基首先选择一快空阔的场地,用铁锹把地面铲平,那时候没有水泥场地,如有是最好的选择。把砸碎的黄泥巴从中间扒开,四周垒成圆形的盆状,先加水再加入切碎的穰草和成泥。赤巴大脚来使劲踩,铁锹翻铲,和成均匀黏稠的泥团。一定要软硬适中,软了不仅瘫下来,且不易晒干,太硬了泥和不均匀,导致成品土基有裂痕,甚至开缝隙,就难保质量了。
$e--"@[Y WWZ<[[ > 拖土基的平整地面上,首先撒上稻草灰,防止拖出的土基与地面的泥巴粘贴。放一个洗澡盆,里面放上半盆水,一把竹刷子。先把土基模在水里沾湿,拿出来放入撒了稻草灰的平地上。准备好了这些以后,习惯地向手心吐口唾沫,运足一口气,双手紧握铁锨木柄的两端猛插进泥潭里,用脚一踩锨柄,再把铲满泥的铁锨提起来,将泥倒入土基模里。再用手不停地把泥平分到土基模的四个角,用手紧紧地压实,拳打、拍。之后,把模子轻轻地抽出来,这样就完成了。把土基模拿到澡盆里,用刷子刷清模子上面粘的泥土,再制作下一块。这样反复,等一定数量为止。
bR~(Ry`
QJrXn6` 完工了,先把洗澡盆的水倒掉,此时盆底已积满了烂泥。清洗好澡盆和土基模就大功告成了。我们这里俗称“拖土基”。拖土基一般选择炎炎夏日,太阳像一团火的时候。那样拖好的土基会容易暴晒干。坚硬结实,质量好,使用寿命长。相反就怕遇到狂风暴雨,那样土基被雨水冲成泥浆流走了,一天的辛劳会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6-TYOUm
1r}i[5 静谧的夜,星星不停地眨巴着眼睛,守护着拖好的土基。那时候人对这种劳动成果,非常满意。虽然很疲惫但消瘦的脸庞时常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直到半夜才伴着蛙鸣声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Fw{@RQf8 M<*Tp^Y' 第二天等拖好的土基表层晒干后,一般用瓦匠砌墙刀,把土基翻过来,再砍掉土基四周溢出来的多余泥巴,站立,继续让它享受阳光的沐浴,清风的洗礼。
!t"/w6X1I .KC V|x;QW 拖土基虽然没什么科技含量,但也是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实际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宝贵经验。一天拖下来,会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疼。可是望着一排排挺立整齐的土基,成功的喜悦,难以言表,不觉有些沾沾自喜。
p
V u[ ecJjE
56P 万事俱备,开始砌房子了,墙体砌成伞状。然后开始上梁,中梁用最粗的一根大毛竹。供有五根或七根,最上面叫中梁,也称顶梁,条件好的放两根,叫双梁。有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木匠放尺寸从中梁位置开始,向下面安排前后梁,大门前为前梁,后门口为后梁。农村俗称家里主要劳动力就是“顶梁柱”,“国之栋梁”也来源于此意。
sCzpNJ"8
.FgeAxflP 农村盖房子上梁,是头等大事,那真是爆竹声声,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开始上梁了,首先两边墙头上各处站一名泥瓦匠,手里握住一头的绳子,另一头绳子落在地面上,下面人用绳子把大毛竹栓住。先把前后梁扯上去,当扯中梁时,主人开始放鞭炮。这时下面有个巧舌如簧的泥瓦匠,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了,扯上一段距离,停下来。他就大喊一声,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声音震耳欲聋,在高空中一直回荡。
9< 07# 8c. (@xC-* 巧嘴瓦匠撕破嗓子喊“鞭炮一炸喜洋洋”喽,所有泥瓦匠和小工们齐声应答!“好哟”“恭喜老板建新房”喽,“好哟”!“老板发财我沾光”喽,“好哟”!“亲朋好友吃喜糖”喽,“好哟”!……
)e`9U.C rA B=H*|6 这时主人拿来一只小竹篮子,篮子外面左右帖了两块红纸,篮子里面有水果糖、染红的花生和糯米欢头(欢喜之意)……左手拎着篮子,右手抓把水果糖等,便劲抛到空中,落下地面后让大家抢,这叫“撒糖”。其中把两个像小足球大小的糯米欢头交给说好的泥瓦匠。这也是民间风俗,最热闹的气氛,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上梁时间一般在十二点钟之前结束。上完梁正式开席,吃酒划拳,不亦乐乎了。
xW5 `.^5 |gP) lR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大家晃晃悠悠地继续干活。用小青竹铺盖竹梁上面,一根根地排列,再用细铁丝固定好。小青竹上面铺一层芦席,就是芦苇荡里自产的芦苇,用棒槌把它砸扁,再用刀划开,交错编织,放一根芦苇,用一根竹条紧紧打压,使芦席紧绷绷的。芦席上面再盖“灰笆”。
$p0D9mF Tc||96%2
^ 制作灰笆,就是用两边毛竹作框,在中间铺一层稻草,再用和好的泥铺上一层,用石杵狠狠地把泥砸一遍,压紧圧实。然后撒上干稻草灰,用扫帚扫匀,刮去多余的灰,再铺第二道,一直到够用或多几道为止。然后测量长度,切去两头。把灰笆用短竹筒按层卷起,铺到屋顶芦席上。灰笆不仅份量重,且很脏,都是体力强壮的年轻小伙子干的事。他们走在翘板上,一步一步艰难地扛上房顶铺盖好。上好灰笆后,最后铺盖稻草,房子就这样竣工了。
;7?oJH; #I0FWZ>W 老土基房子,冷风和太阳不易进来,故冬暖夏凉,温暖舒心。就是这样的土基房子,给了一代代底层人,一个安逸的家。小时候没有玩具,小子(男娃)喜欢坐泥巴地上玩,捏泥巴小人、打弹珠、干块板(用纸叠成正反两面)、藏猫猫、斗鸡、上树掏鸟蛋、弹弓打麻雀、下湖洗澡、捉鱼捕虾……丫头(女娃)喜欢讲悄悄话、有时采一朵野花戴在发夹上,跳皮筋、踢毽子,小辫子上扎根红头绳一甩一甩,成为那个年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xu1
eX0< \-6y#R-B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农村已住上了红砖青瓦的小洋房、开着小轿车,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跟世界各国在谈生意。再也没有人拖土基、打灰笆,编芦席了,连亲朋见面的时间都越来越少。再也没人大声地喊着上梁时的吉祥话,旁边一大帮人在应答的精彩场面,甚至听不到喜庆时候的鞭炮声。快节奏的生活冲淡了往昔,儿时的怀念却是愈来愈浓厚了。
T5ky:{Y
( =CD6x=
l6 往事如烟,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的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的同时,人们的意识观念也在日新月异。纷纷不满足昔日的小农意识,跨入精神文明的阳光大道,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默默地奉献着,这难道不是中国发展的缩影吗?
mky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