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台湾学者余光中、王德威等发起联署,抗议蔡当局削减国文科中文言文的篇幅。借此机会,一起来学习余光中先生这篇关于中文的名篇。
~1{~iB2G 0`WZ 先看两个例句:
wi:d!,P`e Rk{2ZUeg 1. 曾经在1896年营救过蒙难伦敦的孙中山先生的康德黎先生的儿子肯尼斯·康德黎就是其中的一位。
#|e5i9l*B 1Imb"E 2. 作为公安部门,对于盗版行为,必须予以打击。
pq5bK0NQ JDMsco+j5 这就是典型的欧化句式。
+d6Jrd* sy9Yd PPE Au?(_*/0 什么是欧化句式
Yr:$)ap *-_joAWTG _lk5\bu 欧化,顾名思义,指的是汉语中吸收西方文法的现象。
|VoYFoiQ =u&NdMy a@gm r%C 7.v{ =UP 欧化中文、西化中文或英式中文,是指语法、文笔、风格或用词受欧洲语言表达影响的中文,一般带贬义。其中,英文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深刻。欧化中文除了缺乏传统中文的特色,也可能因为用词繁琐生硬,导致阅读及理解上的障碍。
~H gN'#Y? `VOLw*Ci ]JHY(
H2| "
6 特点:句子结构繁复、修饰成分多、语句倒装、被动式、结构助词和各类从句的大量使用等。
'seuO!5 _k
W:FB xJ|Z]m=d
欧化中文是怎么来的
iwEHEi% TGPHjSZ1 7o M]
qLF 简单来说,欧化中文源自新文化运动,尤其受一些著名人物推动的影响。
EY!P"u; =0mGfTc o Bp.|8- hB*3Py27L 首先,我们先来看白话文(现代汉语)的来源:
e-o$bf% !]WC~#|{B 其一,脱胎于文言,还经历过清末和民国初年半文半白的过程;
ok9G 9|HA %6<2~ 其二,来自口语的明清话本小说和民间说唱,即所谓的俗文学;
QnDLSMx) AwGDy + 其三,则是“五四”时期以来受西方影响的文化人的创造,而现今使用的现代汉语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归功于“五四”以来好几代作家的努力。
j: B,K.: 2HvzMo-4 O Bp/:] 4=n%<U`Z/ 然后,我们就知道了欧化中文就是受白话文第三条来源的影响。
27jZ~Bp$ 0 :1ldU
4 L`Q9-#Y `r8bBzr@% 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人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进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鲁迅说:“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
8 K>Ejr }=."X8zOI8 jLf8 7 15~+Ga4 针对上述问题,余光中先生在《明报月刊》(1987年10月号)上发表《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和变态》一文。下面为文章节选,百度搜索题目可以查看全文。
4?&CK S{ !m})1? &28n1 《怎样改进英式中文?
A,#hYi=-, ——论中文的常态和变态》
zn{[]J Y~bGgd]T su]ywVoRT 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
(wsvj61 j~Xn\~*n 4&LoE~ 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地道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x@>^ c:-f O/R>&8R$ jk}m
#8jH_bi 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
\OXKK<^$uK }GTy{Y*& 3/hAxd /2!
"_?<L :W
nXoL 欧化句式的几种表现
&U/~*{ QCWk[Gx V/-~L]G =8fZG
t zuZlP
一
&gR)bNIC_= H}c, P(' }"?KHy 当代的中文也已呈现这种病态,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片词。目前最流行的万能动词,是“作出”和“进行”,恶势力之大,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z0@4Gq Q,`Y 1.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6.'+y1yS) |]H2a;vUJR 2.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H%f& a?!Joi[ 3.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NeyGIEP KhV;
/>( 4. 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
( Dl68]FX y0'"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的语法都是日渐西化的现象,因为中文原有的动词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琐词组了。前面的四句话本来可以分别说成:
w8g36v*+(u T{lJ[M 1.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rzqUI*4% Z;mDMvIu ( 2.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ZvO:!u0+" uNY]%[AnJ 3.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H[FZY
r4qFEFV3% 4. 心理学家用老鼠来做试验。(或:心理学家用老鼠试验。)
8)k.lPoo. w,.Hdd6 T;< >"" T 二
:+,qvu!M7 %tzz3Y m,TqyP# 在英文里,词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来连接:例如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但在中文里,类似的场合往往不用连接词,所以只要说“夫妻”“你我”“前后”就够了。
?Xo9,4V1 X|wXTecg*| #Y*AG xk 同样地,一长串同类词在中文里,也任其并列,无须连接:例如“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礼乐射御书数”“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中国人绝不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谁要这么说,一定会惹笑。同理,中文只说“思前想后”“说古道今”。
JhDjY8?86 :1>R~2 |E]YP~h hTn
}AsfLY 可是近来and的意识已经潜入中文,到处作怪。例如:在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发展道路,台北显然比北京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致在政经体制改革的观念、行动、范围及对象,更为深广更具实质……
g `B?bBg &,&oTd. a~~ "2LE` m%E7V{t “及”字破坏了中文生态,因为中文没有这种用法。此地一定要用连接词的话,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
,O(XNA(C U%45qCU }H,A
T 三
()>\D j{
P,(- :7!/FBd 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润滑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例如look after, take in皆是。
8LwbOR" 9H3#8T] ; sEvJ!$Tt?I 介词词组(prepositional phrase) 又可当作形容词或助词使用,例如a friend in need, said it inearnest。所以英文简直离不了介词。
}%R6Su]y xt"/e-h} ]@ [=FK^ 中文则不尽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两个词组不用一个介词,换了英文,非用不可。
}wkBa] 5>w>J _L!"
3 %r! “欢迎王教授今天来到我们的中间,在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问题上,为我们作一次学术性的演讲。”这样不中不西的开场白,到处可以听见。
T+4Musu{V >)pwmIn< Gz@%UIv \aUbBa%! “有关”“关于”之类,大概是用得最滥的介词了。“有关文革的种种,令人不能置信”“今天我们讨论有关台湾交通的问题”“关于他的申请,你看过了没有?”在这些句子里,“有关”“关于”完全多余。
% NS]z ;G +uwjZN'9a $9 DZ5" -RH ?FJ “关于”有几个表兄弟,最出风的是“由于”。这字眼在当代中文里,往往用得不妥:
=C\S6bF% a
k;Z; 1. 由于秦末天下大乱,(所以) 群雄四起。
?\
#4`9 4'rk3nT8 2.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向窗内看了一眼。
Hab9~v ] O.K8$ 3. 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vPwDV_z k <qRw!
'S^ `g :<$3} 英文在形式上重逻辑,喜欢交代事物的因果关系。中文则不尽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中当然有因果关系,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
u%[*;@;9+ jv|IV kxUGd)S 四
BW\R {Ue6DK% "msg./iC 英文的副词形式对中文为害尚不显著,但也已经开始了。例如这样的句子:
kb7\qH!n [bOy,^@4 1. 他苦心孤诣地想出一套好办法来。
>PGm} s_ |_=jXf\TL 2. 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了他半天。
w6"LHy[ W'0wT ZG 3. 大家苦中作乐地竟然大唱其民歌。
Ol%*3To *j*jA/ !6 $>| “苦”字开头的三句成语,本来都是动词,套上副词语尾的“地”就降为副词了。这么一来,文章仍然清楚,文法上却主客分明,太讲从属的关系,有点呆板。若把“地”一律删去,代以逗点,不但可以摆脱这主客的关系,语气也会灵活一些。
nf
G:4k, 9wb$_j]F`# ;Ok11wOw 有时这样的西化副词词组太长,例如“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还是去赴了约”,就更应把“地”删掉,代之以逗点,使句法松松筋骨。
?<LG(WY 2iG(v._x 'FUPv61() Om1z
目前最滥的副词是“成功地”。有一次我不该为入学试出了这么一个作文题目:《国父诞辰的感想》,结果十个考生里至少有六个都说:“国父孙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这副词“成功地”在此毫无意义,因为既然推而翻之,就是成功了,何待重复。同理,“成功地发明了相对论”“成功地泳渡了直布罗陀海峡”也都是饶舌之说。天下万事,凡做到的都要加上“成功地”,岂不累人?
tt[_+e\4 %mYIXsuH 8m*\"_S{ 五
W >Rv s{:
Mu~v g*tLqV 白话文一用到形容词,似乎就离不开“的”,简直无“的”不成句了。在白话文里,这“的”字成了形容词除不掉的尾巴,至少会出现在这些场合:
_fyw <?J7Z| 1. 好的,好的,我就来。是的,没问题。
9H)uTyuNi
7:p]~eM) 2. 快来看这壮丽的落日!
OVh/t#On Uq+
_#{2( 3. 你的笔干了,先用我的笔吧。
m5x>._7le $c y:G 4. 也像西湖的有里外湖一样,丽芒分为大湖小湖两部分。
/pge 7P yED^/=\)} 5. 他当然是别有用心的。你不去是对的。
AeJM[fCMa {oJa8~P 4
?c1c 目前的形容词又有了新的花样,那便是用学术面貌的抽象名词来打扮。再举数例为证:
\S@A
/t6pa k?8W2fC 1. 这是难度很高的技巧。
)
k2NF="o JZnWzqFw 2. 他不愧为热情型的人。
` k\1vum mcX akWmi 3. 太专业性的字眼恐怕查不到吧。
7lj-Z~1 7S7! 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例如,一般人会不假思索说成“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却很少人会说“我见到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
Y}#^n7*w~ |zT0g]WH i-=ff 六
y;>I'e !fV6KkV :hr@>Y~r 中文的动词既然不便西化,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写出“我们将要开始比赛了”之类的句子,问题并不严重。动词西化的危机另有两端:一是单纯动词分解为“弱动词+抽象名词”的复合动词,前文已经说过。不说“一架客机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却说“一架客机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实在是迂回作态。
[:=[QlvV ~R8yj( @}Z/{Z[@ % b&BLXW 另一端是采用被动词语气。凡是及物动词,莫不发于施者而及于受者。所以用及物动词叙述一件事,不出下列三种方式:
@ixX?N)V #<e7 Y0 1.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DvKM>P%| bYgYP|@ 2. 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了。
%N "PHv~_:^R 3. 新大陆被发现了。
g|HrhUT; 9]w0zUOL6 目前西化的趋势,是在原来可以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请看下列例句:
^U?(g0<" e ^qnUjMy 1. 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
mpivg &zd7t6 2. 他被怀疑偷东西。
Ww@;9US 3 $"(YE #]| 3. 他这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U $pW(~ ;E"mB4/) 4. 他被升为营长。
(R}X(u yfW^wyDd2o 5. 他不被准许入学。
Mfr#IzNHN Ny'v/+nQ 这些话都失之生硬,违反了中文的生态。其实,我们尽可还原为主动语气如下:
c+{4C3z \|t0~sRwh 1. 你这句话吓不倒我。
y~=hM
>PVi 3S 2. 他有偷东西的嫌疑。
@[RY8~ 614/wI8( 3. 他这意见大家都不接受。
9"RfL7{ 6V?RES;X 4. 他升为营长。
XOwMT,=Z) "poTM[]tZ7 5. 他未获准入学。
xwxj j z{jAt6@7 D5b_m|7% 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轻,有暗有明,但其范围愈益扩大,其现象愈益昭彰,颇有加速之势。以上仅就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西化之病稍加分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知所防范。
kZ}u PPO<{ g DG m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