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汪德隆酱油:百年酱缸里的时代滋味 _ot4HmD
eHF#ME
一排排酱缸静静排列在码头街的晒场上,在阳光下散发着浓郁的酱香,这是几代溧阳人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 d{hbgUSj
!1C3{
明末清初的溧阳码头街,已是商贸云集之地。1903年,安徽绩溪商人汪渭泉来到溧阳,在碑亭巷口创办了“汪德隆南货号”。店号取“汪”姓传承祖脉,以“德隆”作为经商守则与期盼。这家最初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的老字号,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前铺三间门面,分上下柜:上柜经营南北杂货,下柜专营油盐酒酱;后设酱园、糕坊,自制秋油伏酱和应时茶食。 zBay 3a
CY)/1 # J
汪德隆酱园位于溧阳码头街,地处商贸往来的黄金地段。早在明末清初,这条街就因商贸码头的繁荣而兴盛起来。街上商号林立,汪德隆与毗邻的“黄义兴国药号”等老字号共同构成了溧阳城的商业中心。汪德隆的“前店后坊”模式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酱园前面是销售门市,后面是生产工场。从北到西,晒场上排列着数不清的酱缸和瓮坛,场面蔚为壮观。这些容器各有专用:缸体型较大,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渐张开;瓮则是中间圆弧大,上下两边小。工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在这些容器中酿造出优质酱油和酱制品。 F)j-D(c4
->6/L)
汪德隆酱品的优质源于严格的选料和精湛的工艺。酱园选用上等黄豆为原料,后来在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也曾用豆饼制作“豆生酱板”。溧阳民间用豆饼做酱板历史悠久。一位年近八十的陶老先生回忆,用豆饼做的酱板“鲜到你找不到眉毛!”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每到太阳毒辣的夏季,正是做酱的最佳时节。工人们将豆饼蒸透后晒成半干,放在阴凉处待其长霉,再拿到太阳下晒干,然后下到盛有冷盐开水的缸里。每口缸都要经过至少一个月的日晒,直到缸内的面饼化成面糊,颜色逐渐变成酱红色。酱缸的移动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重达几百斤的大酱缸,几个人都抬不动。工人们便抓住缸边,倾斜缸体,两手转动,慢慢移动。新酱缸从码头沿石板路运到厂区时,工人们一边转动,一边吆喝,沿路“轰隆隆”的响声成为码头街独特的风景。 Kpz>si?CL
n*CH,fih:
1930年代,汪德隆迎来了新一代知识分子掌门人。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的汪序伦,与码头街著名黄义兴大药房的大女儿、医科学校毕业的黄蓉珍结为连理。这对“金童玉女”执掌汪德隆后,为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汪序伦夫妇接管后,将汪德隆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酱园的产品远销苏浙皖,甚至销往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上海及溧阳周边县市。1945年12月,因人品和业绩突出,汪序伦担任了溧阳县码头镇副镇长、镇长,同时兼任溧阳南货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等多个职务。汪德隆与安徽庙西的“汪德源”酱园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两家酱园经常相互配合,互惠互利。汪德隆制酱油的酱料很多由“汪德源”提供,通过水运到码头街汪德隆大码头下货。 5(1Zj`>'
IKKd
1950年代,汪德隆迎来了重大变革。1954年5月,汪德隆酱园接受国家委托加工酱品。这是汪德隆从私营企业向公有制转变的开始。1956年,汪德隆酱醋工场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成为溧阳全县13家公私合营企业之一。公私合营后,汪德隆的经营并未逊色,反而延续了其商业新风,成为溧阳城里颇具口碑的老字号商店。在计划经济时期,汪德隆酱园为满足当地群众的调味品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便在物资短缺时期,工人们也想办法用豆饼等替代原料生产酱制品,让溧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L-^vlP)Vu
3^q,'!PfB
随着时代变迁,溧城里的商业中心逐渐转移,码头街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汪德隆的品牌并未消失。“汪德隆”品牌在2015年重获新生。常州汪德隆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被认定为“常州老字号”。新公司位于溧阳市溧城镇燕山中路11号锦汇商业广场,主要从事预包装食品兼散装食品的批发与零售。如今,汪德隆的酱品早已不再是普通百姓的奢侈品,但那份鲜美的味道,仍留在老一辈溧阳人的记忆深处。陶老先生回味说:“舀上一碗豆生酱,放上一汤匙油,在饭锅里蒸一下,口感味道是很鲜美的。” 4} 'Xrg
O;ZU{VY
如今,走在溧阳的街头,“汪德隆”这个百年品牌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它不再有当年码头街上那壮观的酱缸阵势,但那段历史′已然深深烙印在溧阳的城市记忆里。那位年近八十的陶老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舀上一碗豆生酱,放上一汤匙油,在饭锅里蒸一下,口感味道是很鲜美的。” 7]d396%
资料有限,不实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