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氏 文 化 园 APF-*/
K?
x;C\G`9N
二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开挖了著名的“胥河”,用于运送兵马粮草,这条河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挖的运河。在运河边曾发生了伍子胥和史贞女(金瓜子)的故事。成就了溧阳“信义之城”的美名。 i#eb %9Mn
ed617J
在运河边的“北埂”小村,有座“孙氏文化园”。 ]v+\v re
i
JQS@2=A
我们溧阳自古以来是多姓氏聚居的风水宝地,全国的姓氏在五千以上,而溧阳就有683个姓氏。 8L<Ol
孙氏后裔在溧阳分布在十几个村庄。而溧城东北的“北埂”等村,就曾是孙氏族人的居住地之一。 X2EC+<
sqkPC_;A
适逢盛世,我们溧阳就有很多地方修建了宗祠,我曾受邀去参观、拍摄了“姜家祠堂”、渚汤的“缪氏宗祠”、“吕氏宗祠”……,溧阳还有“史”“狄”等规模大的宗祠。这些宗祠的修建可起到宗亲“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精神家园作用。 K/08F|]a
Xf.SJ8G
说到“孙氏文化园”,就要说说老会长孙全坤老先生了。他1959年从省溧中高中毕业,同年考入“苏州医学院”,1965年毕业分配在上海工作,因工作优秀,1966年就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71年调回家乡溧阳卫生系统工作。1992年(54岁)时办理了病退手续,到上海创业。经过艰苦的创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2014年(77岁)时,他把事业交由两个儿子打理,回到了家乡。 R[9[lQ'vR
他在家乡,常和族人交流,看到溧阳很多地方修了谱,建了祠堂。他觉得家谱是普通百姓的个人档案,理清上代传下世的脉络,有重要意义。 [WB8X,
于是,78岁的孙全坤老会长带领族中一帮热心人,到南京博物馆找孙氏宗谱未果,后来在一中的帮助下,在上海图书馆花了3200元购买来“溧阳孙氏宗谱”光盘,还从北京国家图书馆的网站上,翻拍下第八次修的“孙氏宗谱”。 e}Db-7B_~
+4@EJRC
孙会长2015年.2016年两次患病治疗,到2016年下半年,待身体稍好,他又投入到修谱的工作中去了。他拖着病驱,请七十多岁的老朋友王昌永老人开着旧面包车跑遍溧阳的五十多个村庄,最后有三十多个村庄的孙氐族亲入谱,还有很多热心人也登门入户,核实信息,基本上完整地把溧阳孙氐人员信息登上了族谱,真的是吃尽千辛万苦,经历七次修改,宗谱草本终于交付印刷。修谱工作历时30多个月,付出了很多很多心血。
a|OX4
H_jMl$f)j
为建祠堂,他找地址,申请报告写了不知多少份,精力心血不知耗了多少。由于种种因素,最后把自已的房屋进行了彻底大改建,终于建成了像模像样的“孙氐文化园”。 9iGJYMWf
Er%nSH^"
孙会长不但付出很多精力,还在经济上无偿奉献,老人在妻子和二位儿子的支持下,在建园中先后共奉献出了300余万元人民币。他的举动,令人肃然起敬。 Y(-+>>j_
>`t
|a
“孙氏文化园”的建设,是孙氐所有族人,捐款捐物奉献建设的,但孙全坤老会长的功劳功不可沒。 [a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