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文化1号》文章选编(7)——如琢如磨玉石美(作者:黄诚) --]

论坛入口 -> 百姓生活 -> 《文化1号》文章选编(7)——如琢如磨玉石美(作者:黄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高屋建瓴 2020-04-27 15:02

《文化1号》文章选编(7)——如琢如磨玉石美(作者:黄诚)

  【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的《文化1号——溧阳1号公路文脉探源》,版权归出版社和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KjwY'aYwr:  
  
$,e?X}4  
QTjftcu  
hi3sOK*r;<  
如琢如磨玉石美
作者:黄诚
[attachment=2493501] sE%<"h\_0  
(4 /]dTb  
□□濑水汤汤,溧山苍苍,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溧阳成为远古先民首选的栖息地。目前溧阳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就有三处:神墩遗址、秦堂山遗址、东滩头遗址,其中神墩遗址、秦堂山遗址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这些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部分文物,被收藏在溧阳市博物馆。现在我们撷取几件略作介绍,以期能见微知著,一览远古文明风采。 |;.Pj 3)-  
0gOrW=  
玉   器
[attachment=2493507] lO2T/1iMTW  
▲玉圭
f*T)*R_  
jq("D,  
|j~EV~A J  
□□国家一级文物,1976年开中河时在溧阳埭头山前村西出土。玉圭长21厘米, 宽4.9厘米, 厚0.7厘米, 尾沿6.1厘米处对钻一圆孔,孔径1.2厘米。玉圭为扁平长条形,通体受沁成“鸡骨白”状态。在对钻的圆孔之上,玉圭的中部,用极细的阴刻技法精琢细刻出以人、鸟、兽面为主题的图案。 0ve`  
□□玉圭两面图案不同,均由主题纹、装饰纹、地纹精巧组合而成,展现出史前先民高超的琢玉技法。玉圭正面所刻神人头顶“介”字冠,阔口露齿,怒目圆睁,显得威严而神秘。反面兽面纹亦戴有“介”字冠,造型抽象奇特。 !V]MLA`  
□□这件馆藏出土玉圭的纹饰组合与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龙山文化玉锛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龙山文化玉圭纹饰极为相似。玉圭出土于江南良渚文化地域范围内,是研究北方龙山文化与江南良渚文化地域文明交流的一件重要实物。 yXTK(<'  
MB8SB   
Dz8:; $/  
带柄石锛
[attachment=2493508]  j.;  
▲带柄石锛
si^4<$Nr%j  
5Q$r@&qp  
□□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5月出土于溧阳古沙河故道中。器物通长 32厘米,宽18.5厘米,高6.2厘米,由石锛与木柄两部分组成。石锛为有段石锛,正面呈长方形,背面上部有段,通体磨制光滑,棱角齐整, 刃口有使用的崩裂痕迹。木柄保存较好,头部粗大,握手处变细呈扁圆形,脱水后略有收缩和干裂现象。出土时石锛段部正好卡住木柄的卯口,先民以石锛的顶头装入木柄头部凿有的卯口内,运用榫卯方式安柄使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溧阳古沙河故道中出土有三件带柄石器。 &8Jg9#  
□□根据镇江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南京大学相关专家调查,当时南京大学地理系碳十四实验室对相关木器标本测定年代为距今4433±111 年,与良渚文化晚期大致相当。 iJZ|[jEDV  
□□2007年,在浙江余杭南湖的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带柄石锛。包括苏南浙北在内,整个良渚文化区域都有相同结构的带柄石锛(斧)出土,为这类石器的安柄方式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实物证据,榫卯结构的石锛(斧)安柄方法在当时确实是广泛存在的。带柄石锛的出土为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讨原始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uh5Pn#da^  
]/o12pI  
玉  璜
[attachment=2493510] oGJ*Rn)Z  
▲玉璜
rW FcIh5  
o4/I1Mq  
G !1~i*P$u  
□□国家三级文物,溧阳社渚镇神墩遗址出土。玉璜为石英质地,长6.4厘米,宽1厘米,厚0.75厘米。整体呈弧形,两侧正面和端面有斜对穿孔。古人云“美石为玉”,早期玉器材质纷繁,这种石英材质,亦是当时常见的玉料。 oEQ{m5O9  
□□玉璜是产生较早的佩玉,在长江中下游早期人类文明遗址中,通常以单璜或双璜并列组合形式出现。先秦文献《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夏后启……右手操环,佩玉璜”的记述。《周礼》中有所谓“半璧为璜”之说,即璜的造型是玉璧的一半。那志良先生认为最早玉璜的产生与古人观察自然界的彩虹有关,后世的文献也的确将玉璜和彩虹相联系。《太平御览》玉部引《搜神记》云:“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乃有赤气如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 ;J(rw  
□□史前文化期至西周时期的玉璜大多在两端钻有小孔以供穿系,这一阶段,玉璜为拱起的背部朝下水平佩戴。春秋开始,在玉璜背部钻有孔道,将拱起的背部朝上进行水平佩戴,玉璜这时具有平衡提挈全佩的功能,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玉璜”“玉珩”这两个名词。神墩遗址中这两件玉璜的发现,说明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玉璜就已经作为口琀殓尸之用,这为中国古代葬玉研究增添了新的线索。 +dCDM1{_a  


查看完整版本: [-- 《文化1号》文章选编(7)——如琢如磨玉石美(作者:黄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5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211111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