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爱国流量”的时代,很多人微博签名都写着“寸土必争,寸心不让”,朋友圈转发“国家面前无个人”的豪言。 wdE?SD s
V9 }t0$LN
只要一条国际新闻,就能迅速引爆他们的集体情绪,焚烧起万丈红心,恨不得自己立刻变成一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射向一切敢于“不爱国”的目标。 n]!fO
6kj
mryN}
不过,那些在屏幕上拳拳到肉、口吐莲花的“爱国人士”们,转过身来,却常常是生活中最尖刻、最冷漠、最令人窒息的人。 L):qu
GJ(d&o8
他们恨邻居、骂同事、怼亲人、吼孩子;他们对同胞的脾气,比对外国敌国的仇恨还要生猛三分。 CZ{k@z`r
` (4pu6uT
这些人一边在微博上痛骂:“谁敢辱我祖国,必灭其族!”同时却又一边在现实里对公共事件的受害者嘶吼:“你怎么这么蠢,活该倒霉!” XR+3j/zEQ
:Og:v#r8=
送他们一句评价:热爱祖国到要命,讨厌同胞到发疯。 2h^WYpCm
_sHK*&W{CT
据我观察,越是网上爱国的人,越在生活中充满戾气。 n]CbDbNw7)
#&!G"x7
从心理学角度看,爱国是一种低成本的道德投资。不用真正放弃什么,不必忍耐具体的人,只需在键盘上起舞,或者在心里立个flag:“我热爱祖国!” 'C+;r?1!h
"i)Yvh[y
手指动一动,就能获得这种最廉价的自我精神按摩——爽啊! @]CF&: P A
$6f\uuTU2"
以下为“流量爱国者”们的一天: !E\[SjY@J
Bo_ym36N
早上出门,看到小区保安,皱眉:“这些人怎么这么蠢?” ;."<m
0(>rG{u
中午吃饭,嫌外卖骑手慢了两分钟,怒骂:“国家怎么有这种废物!” eo]#sf@\0
Bn wzcl
下午开会,对同事说:“你这种智商怎么不去死!” %Q|eiXD
obClBO)@Y
晚上刷手机,看到国际新闻,眼眶湿润:“祖国强大,我骄傲得想哭!” EmVuwphv
5t:8.%<UK
睡前发条朋友圈:“愿山河无恙,愿祖国永昌!” ]hw-Bu\{
p
QE)p
评论区点赞过百,自我感动到热泪盈眶,成功完成一天的道德自我按摩——睡觉! YhKZ|@
NY
但相比之下,爱一个具体的人就麻烦多了。 FpV`#6i7
YrI|gz)
爱人这件事,需要忍耐、理解,需要一次次在琐碎与不完美中咬牙坚持。这不是精神按摩,这是精神健身,还得流汗、疼痛,太苦太累了,没性价比。 R""%F#4XJ2
5CYo7mJ6+
于是,这些人“聪明”地选择了去爱一个抽象概念。 43:t
\
&M&{yc*%
爱国的他们,口头上说着“人民万岁”;但现实中,他们开车加塞、排队乱挤,处处喜欢和“人民”争个你死我活。 A]`:VC=IU
j}HFs0<L
其实,这种“远爱近恨”的症状,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早有伏笔。 iAO5"(>}?
MEZ{j%-a
春秋战国时,墨子就痛心疾首地喊着“兼爱无差等”,要我们一视同仁地去爱一切人。然而,几千年下来,这微弱的理想主义小苗被现实踩得连根须都不剩。
KJhN
J
d 4{FDqto
儒家的亲疏有别之爱倒是更贴合实际,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也学了个四不像。 B uQ|~V
h#YD~!aJ
在他们看来:“小家可弃,大义当前;亲人可嫌,天下为重”。听着豪气冲天,实则是一种伪超然——自己处理不好三尺家庭小事,却要空手摘星,动辄谈拯救国家。 ^y.UbI
KpZ:Nh$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个体主义一向稀薄,“家国一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可是,一体归一体,责任并没有细细铺开。很多人的情感系统里,从来没学会如何去爱具体的人。 JyBp-ii
FVWfDQ$&v
他们习惯了崇拜一个抽象的、完美的集体对象,却厌恶与自身处境太过相似的人——因为那提醒了他们自己的卑微、无能、焦虑、失败。 czWw~'."
42) mM#
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输了一场架,就自我安慰说:“儿子打老子,不算打。”类似地,“伪爱国者”骂完家人朋友,心里一拍大腿:“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热爱祖国!” *b(wVvz
4n( E;!s
至于怨气冲天的家庭氛围,那孩子在咒骂中成长的精神废墟,算个屁。 \|=mD}N
n$+M%}/f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对大国大民族的认同,是一种精神鸦片,能暂时止痛。尤其是当个人生活不如意、工作受挫、情感破碎时,他们亟需一个更大、更强、更不可批评的对象,来托举起自己萎缩的自尊。 Jn}n*t3
}U5Y=RYo
爱国,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GR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