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452584
-
- 注册时间2024-02-25
- 最后登录2025-05-02
- 在线时间3163小时
-
- 发帖172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金币3353
- 威望27
- 贡献值1758
- 银元1731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微博条 | 粉丝9人
关注Ta
发消息
- 发帖
- 1723
- 金币
- 3353
- 威望
- 27
- 贡献值
- 1758
- 银元
- 1731
注册时间2024-02-25
|
楼主
发表于: 2025-03-14 14:15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浪圩村(3) eD|p1+76
TANv)&,|9 龙溪河上有六座桥,依次是范家桥、土桥、郑家桥、胡(湖)桥、谢家桥,蒋家桥。原先的桥为拖板桥,两边桥墩,中间搁长的条石或水泥板,最早则只能是木板一类。现在看到的桥大多是近几年新建,清一色钢筋混凝土水泥桥,跨度6到8米、宽5米左右。 AiP#wK; 站在范家桥上,北面龙溪河上游也称大荡河,河面较宽有近百公尺,长约四百公尺,大荡河里盛产各种鱼类,浪圩村民每到节日都可以分到鲢鳙青草鳊鲫等各式水产,节日期间招待来宾不亦乐乎。八十年代之前,物资匮乏,几斤鱼对于农家就是了不起的珍品。转身向南仍是一片宽阔的水面,村人称之为北白荡,面积约为二十亩左右,往前一处叫倒潭湾,水比较深,有意思的是,在村子南边,蒋家桥北面也有一处白荡,叫南白荡,面积大约也是二十亩的样子,南北好像既呼应又对称,很像一支硕大的玉如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 9QQiIi$74U 范家桥这一片,对应着范姓居民集中的住所,北塞门往南不远处建有范家祠堂,堂号也没有人知道了,更加无法追寻他们先祖迁徙的线索。 S/itK3 第二座桥叫土桥,再往南两座桥依次为郑家桥、湖(胡)桥,土桥附近居住的村民有范姓,还有郑姓,往南走,郑姓人家越来越多。在浪圩村,郑姓排在四大姓氏之首,可能的原因是人数为全村最多。这三座桥所在的一片是全村的中心。原先建有敬未堂,孝义堂,崇本堂三个祠堂,还有一个看上去并不是祠堂的中公堂,这四个建筑规模和形制比较大,但它们的布局和构造,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详细描述下来。只有祠堂的堂号被本地小学的一位老校长,据说是口口相传得以流传下来。 $ Jz(Lb{ 民国期间,这一带曾建有一所小学,一个药店(中药),一爿糕饼坊,一爿酒坊,一个糖坊,还有杂干杂货小店,俨然一个小集市。 B\73Vf 文革期间,笔者在浪圩小学读书时,在教室前边,见有一座大礼堂,面积之大倒是方圆几十里数一数二的。这座大礼堂是用拆掉的祠堂的材料建成的,大门朝东,面向龙溪河,大门高丈余,宽四、五米,共12间,长50多米,阔近二十米,近千平米,全部为砖木结构。中间两排立柱,支撑木结构“人”字头梁,立柱两边各四米。礼堂西顶头是一高大的舞台,舞台两边还各有一处小文台。这个礼堂极其宽敞,全村二千多村民召开会议都容纳得下。 e3#0r 当时我们经常有两个班级一百多名学生在礼堂里上劳动课。每周五下半天学农,学生们分散礼堂的各处编织芦帽。剖芦的剖芦,捶篾的捶篾,编芦帽的编芦帽。捶篾的石墩子呈椭圆形,直径达六十公分,高约四十公分,这个石墩子就是原先祠堂的柱墩【石础】。可见祠堂早年的建筑规格一定很大。 ag_*Z\ 天热的时候有几个偷懒的小伙伴会躲到大礼堂东门外一块大条石上碎叫——这个条石既长又大,约十几米长,一米多宽,十分光滑,几个人四仰朝天躺在大条石上,舒服极了。 5*O*p `Ba 同学中有小组长常常盯着同学是不是偷懒,总会到大门口条石处来找;于是那些偷懒的就快速爬起来冲到对面的厨房里,假装舀水喝,倘被炊事员发现,必挨一顿骂;有时,为了避免挨骂,索性冲到码头上,在龙溪河里,双手捧水喝,河中小鱼小虾,摇头摆尾,偶尔捉住一只,顺手往嘴里一丢,鲜嫩无比,还有一丝甜味。 z#[PTqD-_ 其时的龙溪河清可见底,水碧清碧清的。双手连捧几捧,直起腰来,抹一下嘴,那个畅快。水并无异味,还带点甘甜,那是现在的农夫山泉绝对是比不了的。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