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靖(239一303年),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今甘肃人。张芝姐姐的孙子。官征西司马、尚书郎,封安乐亭侯,谥曰庄。工书法,尤擅章草,传张芝草法而变其形迹,骨势峭迈,富有笔力。前人评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徐姿,张不及索。”靖亦自重其书,自名其字势力“银钩虿尾”。所书《出师颂》很著名。著有《草书状》一篇。
H"pwIiC 索靖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有《出师颂》、《月仪帖》、《急就章》等。宋代著名的《淳化阁帖》也收集了索靖的墨迹《载妖帖》八行、《七月帖》四行。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轻易推许古人。一次,他路见索靖书写的碑石后,竟卧于碑下,朝夕摩掌,不忍离去。 S<w?,Z 索靖的书法,浓浅得度,内涵朴厚,古朴如汉隶,转折似今草,气势是相当雄厚的,历来被书法家称为上乘。梁武帝萧衍称誉他的字"遒劲而峻险。遒劲处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峻险处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 索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位有重要影响的人。他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姊之孙,书法上受张芝影响很深。以善写草书知名于世,尤精章草(章草是隶书草化后的书体)。晋武帝时,他和另一大书法家卫瓘同在尚书台供职。卫瓘为尚书令,索靖为尚书郎。由于二人在书法艺术上独具风格,当时被人们誉为"一台二妙"。说他二人的书法与张芝有很深的师承关系。后人评价道:"瓘得伯英(张芝字)筋,靖得伯英肉"。
o4
B%TW 索靖《月仪帖》
索靖《月仪帖》是一幅典型的非常成熟的章草书体。这种书体产生于西汉,它是隶书的简约草稿,主要用在应急文件上,比如边防告急或军事应急,人们把它称之为“急就章”。它在东汉时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质的书体。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写道“篆贵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检而便,草贵流而 畅。”
“检”和“便”是章草的最大特点,也是重要的审美要素,“检”者是法则,“便”者为简便。看《月仪帖》既有严格的草书法则,又使“简”“便”达到了非常绝妙的境地。写章草容易出现粗拙厚实、臃肿茂密的情形,而《月仪帖》则展示出笔力劲健中的灵动简约之妙;点画有力,结体简练,线条粗细搭配极为和谐自然,充分显示出中国文化阴阳元素的审美格调,毫无烦琐之弊和矫揉做作之嫌。《月仪帖》的笔墨表现是一种自觉意识的创作行为,这是索靖对章草艺术的高层次展示。
M(Yt9}Z%Y 索靖《皋陶帖》,
=MmAnjo 《皋陶帖》释文:载。妖遏臧,灾害莫告。咎皋陶惟士,绳罪报鞠。按城据号,裁割幸戮。羞屈愬漫,逆曲规想。辍寂斗争,会复□□。鞉鼓肆陈,爱曰於予。琴瑟以咏,歌其命□。禽爵翔荣,兽乃歌舞。声翳丽城,越动飞走。脉土虔农,姬弃掌稷。 索靖《七月帖》
ofCN[u 《七月帖》释文:七月廿六日,具书。靖白。虽数相闻,不解劳倦。信至得书,悉知,弃云宅及计来东。言展有期。索靖白。
(~#-J7 《出师颂》是古代流传的一幅章草体书法作品。原文作者是东汉史岑,书法作者存疑,据传为西晋索靖书。此作是存世书法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古章草书作之一,书法笔势险峻,字体古朴简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nBD~h h 《出师颂》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绍兴年间入宫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将其收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逊位清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该卷携出宫外,1945年后失散民间。2003年7月突然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亮相,引起业界轩然大波。 +3R/g@n 本幅无款。鉴藏印记有22方,计为:唐太平公主梵文印“三藐母驮”,唐邵王李约“约”和“邵约之印”,唐中书侍郎王涯“永存珍秘”(钤两处);宋高宗“绍”、“兴”(联珠印)、宋内府“书印”(半印)和“内府秘书之印”;明以前人之“蓑笠轩印”、“历代永宝”、“刘氏中守”、“刘完私印”、“安元忠印”及二印文不辨之印;清安岐“仪周珍藏”,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诸玺。 _U~~[I 后纸宋米友仁跋:“右出师颂,隋贤书,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审定。”右下钤“监书画博士印”。左鉴藏印记6方,计有:“物”(半印)、“□轩”、“□□山牧”、“古希天子”、“寿”及一印文不辨印。右鉴藏印6方,为“安仪周家珍藏”、“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sm7F% 引首篆书“晋墨”两字及花押“伍”,押上钤“御府图书”,据押和印,前人定为宋高宗书,实为明人仿写。另有清内府鉴藏印“太上皇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左上乾隆癸巳(三十八年,1773年)御题一段。 S$GWY^5}{ 前隔水鉴藏印有:明王世懋“琅琊王敬美氏收藏图书”,清安岐“安”、“仪周鉴堂”,清内府“八徵耄念之宝”。后隔水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年)御题一段,下钤“乾”、“隆”印,另有清安岐鉴藏印“麓邨”。 H5A7EZq}` 此本见于著录的有: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吴其贞《吴氏书画记》、孙鑛《书画跋跋续》、清·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吴升《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阮元《石渠随笔》、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倪涛《六艺之一录》等书。刻入《三希堂法帖》。 94[8~_{fG 根据著录书及鉴藏印记,此本称为“绍兴本”《出师颂》,据米友仁跋,多定为隋贤书,也有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写,乃至唐人作。流传情况大致是:唐代经太平公主、李约、王涯先后鉴藏;南宋绍兴年间入内府;明归王世懋;清初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初九日,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携出宫外,1945年后散落匿于民间不彰60余年;2003年由拍卖公司征得,故宫博物院以巨资购回。 OI^qX;#Kd 《出师颂》作为流传有绪的章草墨迹曾留存有两本,一为此“绍兴本”,一为“宣和本”,后者曾入北宋内府,有宋徽宗标题“征西司马索靖书”及“宣和”瓢印,一般定为西晋索靖书,也有认为是梁·萧子云书,经北宋《宣和书谱》、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其流传情况大致是:北宋入宣和内府,明代似从严嵩家辗转入文彭手,后售于项元汴,入清后不存。“宣和本”曾刻入董其昌《戏鸿堂帖》,王肯堂《泼墨斋帖》亦曾摹刻,今仅存法帖拓本。 u$(XZ;Jg 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从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约、王涯等人鉴藏印看,书写不会晚于初唐。据宋·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当较可信。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草书特征,整体书风规整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朴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与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故定为隋人书是合宜的。 OlsD 作品释文:茫茫上天,降祚为汉。作基开业,人神攸赞。 I-/
-k.
五曜宵映,素灵夜叹。皇运来授,万宝增焕。 W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