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5-01-09 17:14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下民总感觉,现在的春节越来越与原来的春节相差甚远了!不管是年前腌咸货还是过年期间的大拜年,与我小时候大相径庭!最后也只有我们这一代,一挨进入腊月,才有当年的记忆。每到这个时间段,我家的“亲娘”(溧阳人对奶奶的称呼)就忙乎起来了。 8ao _i=&x 总记得,溧阳的山里人嫌溧阳城里人小气,早早就腌了咸鹅和野味送到城里的亲戚朋友家,也许溧阳人和占溧阳小半壁江山的河南人非常亲近,但又舍不得和隔壁富有的宜兴佬做亲戚,所谓小气的溧阳人早在过年前就准备好了送礼、回礼的一切。 *T1_;4i 溧阳的史料上说,2000多年的溧阳从古县到今溧阳城,就有浓浓的过年氛围,永世有、平陵有、旧县有,903年迁到现治有。仅仅是过年的气氛有大有小、有浓有烈、有轻有淡而已。 hy!3yB@ 据说溧阳大清盛世时溧阳有人口68万,与现在的人口差不多,长毛过后仅剩人口8万不到。如果说中国历史上“闯关东”、“走西口”、“飘南洋”是著名的三次移民潮,那么,豫南的“下江南”则是晚清末年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第四次移民潮,当然,也是溧阳接纳最多的豫南和苏北等地的移民时期。 x+]" 其实,国人的许多民族风情和习惯大同小异,当然我是以豫南和苏北移民来说事。就拿溧阳人的腌咸货来说,土著居民与外来移民这一风俗习性还是差不多的,过年前家家户户腌猪头、腌猪肉、腌鹅、鸭、鸡、鱼、野味等各种腊货。长毛后,我家太爷爷从南京一副稻箩担从南京来到溧阳,在码头街定居下来。当年从双桥到西成桥的整个码头街和所有商铺,应该说老祖宗绝大部分都是外地人,但过年前家家户户腌猪头、腌猪肉、腌鹅、鸭、鸡、鱼、蛋,等等等等,都是一样的爱好和习俗。 L~3Pm%{@A 当然,不管是土著溧阳人,还是老祖宗是河南、苏北、安徽、浙江人或附近县市人的溧阳人,一到春节前,挨家挨户腌制咸货,这是我小时看到且亲临的不争的事实。有一点更为突出,溧阳人要面子,而河南、苏北等祖籍外地人更要面子,一到腊月,家家户户的门口的“节节高”、晾衣架、外墙上的钉钉钩钩,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腊货,显示这家的富有和年货的丰盛。 0jfuBj5! 前几年,我写了一本28万字的书,书名叫《溧阳有故事的农特产品》,我采访的寒冬腊月腌制土特产品老板就占了不小的比例。记得那个年代,溧阳的周城、竹箦、社渚等地腌制咸鹅、风鸡的比较多,而溧阳城里人除喜欢腌制鸡鹅鸭吊外,最喜欢的是腌制猪头、猪爪、猪尾、猪肚及各类家禽的胗等等,而用猪小肠灌香肠是许多时髦的家庭主妇必干的活儿。 6S#Cl>v 改开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来,过年家庭腌制咸货已经不行时了,许多年轻人对这些咸货,按科学的角度和营养学,已经完全不感兴趣了,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过年前腌制咸货除一些中老年人还在坚持外,过年前腌咸货在年轻一代的行列里似乎不存在了······ Z\sDUJ Lw,h+@0 M6TD"
- /-s6<e! pgo$61 DmcZta8n] 8P`"M#fI eMzk3eOJ ar,7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