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现在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不由勾起我对家乡老屋的回忆。曾记得在六七十年代时,人们还居住在土墙竹梁茅草房内。后来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提高,茅草屋又换成了小青瓦房。又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瞬间小青瓦屋又慢慢地翻盖成了琉璃瓦房,直至今日,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崭新的楼房,甚至有的人家还住进了高楼电梯房,区区几十年的房屋变迁,以及生活条件的变化,无不为之感叹。 E|9'{3$
:k&5Z`>)
如今回想起家乡过去的那些老屋,以及有关老屋的一些趣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记得以前家乡的老屋,大都是土墙茅房,那时在建土房盖茅屋时,建房的材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但建房用的毛竹,是在竹器市场,或在山中购买回来的。清楚地记得那时在建房打土墙时,起先是用椽槽或板槽放在房基处,装进泥土再用石夯锤反复夯实,同时大家还一起帮着用双脚将槽中的泥土踏实压平,就这样一层又一层地用此方法往上垒造,一直把房屋四面的土墙垒好,然后再建房造梁。由于那时这种古老的建房方法比较烦琐,而且此墙经不住常年的风吹雨打,所以后来人们砌墙时不再用椽槽了,而是制作了土坯来代替。记得当时制作土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模型制作,另一种就是选择在一块田地里,把整片田地里的泥土反复夯实后,再划出尺寸长短的线条,计算着大约所需的土坯块,沿着线条用专用切土块的脚踏刀,一脚一脚,一刀一刀地切开,然后再用铲刀,一块块地将其铲出,晒干后堆积在田埂路边,到时供砌墙建房时备用。用这种土坯砌出的墙面,既方便又快速,而且比用椽糟砌出的土墙结实而牢固。 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