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油坊风云录 ]v3 9ag_hu
从晚清码头街“老油坊”到今天的“正昌油厂” 2hl'mRW
_rK}~y=0
8|`4D 'Ln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溧阳码头街到了上世纪初的晚清,已是苏浙皖三省交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宜兴、金坛、溧水、句容、广德、郎溪、高淳等周边县市商品的主要交易地,更是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杭州等外地客商获取溧阳土特产和商品的主要交易市场。这条有着明清风格、古色古香、繁华热闹的码头大街有着“小上海”和“小无锡”之称。而在晚清民初年间在码头街板桥浜诞生的“振昌油坊”,可以说当年溧阳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迄今为止,上了年纪的人都叫其为“老油坊”,如今当年的“老油坊”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正昌集团的支柱产业,昔日的“老油坊”历经百年风云,现更名为“溧阳市正昌油脂有限公司”(即正昌油厂),跨入了苏南地区的大油厂之列。 hd.^ZD7
v3Y/D1jd"
*.AokY)_a
4QZ -7_
(一) mh!;W=|/"
晚清的码头街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在街西的双桥堍,胥渚村的例贡、盐道官员狄学苏的儿子狄佑人开了一家规模很大的“万瑞福木行”,另外他还开了商店、钱庄和企业,那时狄佑人在溧阳城有“狄半城”的绰号。狄佑人下面有几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即狄爱人、狄素人、狄怀人,他们很有个性,善于思维和经商,不想在哥哥佑人企业里待着,要另找出路创业。在母亲龚氏的支持和父亲的同意下,几经考察,最后在码头街板桥浜地段买地建房开了一爿豆腐坊。那时,胥渚所在的泓口一带是溧阳城西北近郊,与码头街紧密相连,属水乡圩区,河网交织,水陆两便,往来商贾、行人多在此休憩;主业务农,兼做豆腐作坊,故有“泓口声名著,丝弦油豆腐”之说。 eW]K~SPd7
开在码头街板桥浜的狄家豆腐坊西距大哥狄佑人开的“万瑞福木行”约一百多米,东距安徽绩溪徽商汪渭泉开的“汪德隆酱园”不到百米,生意地段非常理想。经过一番努力,价廉物美的狄氏豆制品几乎占领了溧阳城的大半壁江山。但上街头汪德隆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搞得狄氏兄弟心里“痒爬爬”的,不久,兄弟几个一商量,决定投入资金开办酱园。在此之前大哥佑人也入股,拿出资金支持几个弟弟。这样爱人、素人、怀人三兄弟加上佑人三个儿子信之、缄之、锡之合股经营,狄爱人为法定代表,狄素人主持业务经营,商号取名:“振昌”,即为“振兴”“昌盛”之意。1913年(民国二年),狄爱人出任溧阳商会会长 。 h\b]>q@
到了民国四年(即1915年)爱人、素人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豆腐、酱园的基础上增加了榨油业务,开办了振昌油坊。并于民国五年(1916年),安装了16匹马力火油机,以两轧两磨两副灶,即配备了蒸灶、轧辊和石磨等设备。从1915年到1923年,振昌油厂有榨油工人二十三人,两副灶,两班制生产,每副灶每一班蒸饼工二人,榔头工一人,烧火打杂一人,拷车出油一人,合五人为一班,两副灶四班共二十人。另外,轧滚工人三人,生产的饼屑可供给一副灶两班生产的需要,这样的劳动组合制度,每天可耗原料达二万斤。 VAF+\Cea=
当年的“振昌油坊”也和其他码头街的大作坊一样,是“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宽敞的店堂不但经营着各种豆制品和酱醋产品,更是陈列和出售着刚刚生产出来香喷喷的豆油和豆饼。每天门市营业额可达千元大洋以上。尤其是生产的黄豆油于民国十年(1921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江苏省地方物品展览会上两次获奖。民国七年(1918年),江苏省商会第二次联合会在省府召开,“振昌油坊”的狄爱人三兄弟代表溧阳参加了会议。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