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当年的“三跳”——溧阳老行当追忆帖之九 >0@w"aKn
CtM
qE+j^
s/hgWW$
大凡六七十岁的老溧阳人都知道溧阳民间文艺有一个“三跳”。对于这一溧阳传统的民间文化,我在孩提时代还是听其父母说的,小时曾经跟着父母到“三跳”的现场看过,但毕竟那时还小,看着看着,就倒在“唱滩簧”茶馆里的条椅凳上呼呼大睡。当演出结束母亲狠狠地抽了我三个屁股,把我从梦中打醒,我才知道“三跳”结束了,摸着屁股上三个“火辣辣”巴掌印,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去看那个“三跳”了。 r5xm7- `c
“三跳”按正确的讲法应该称之为民间曲艺,俗称“纤板书”、“三敲板”,简称“三跳”,就是因为它的伴奏乐器是“三敲板”而得名。我对“三跳”真正略知一二是在70年代在溧阳文化馆上班时,听欧阳老师和夏云心老师空下来聊天时,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的。记得那时文化馆还编了一本《溧阳文艺》,定期出版。夏云心老师还专门写了民间艺术“三跳”一文发表其上。从此以后,我就初步知道了一点儿溧阳民间“三跳”的来历。 X`_tm3HC
其实,“三跳”在我的个人理解,发祥地应该是浙江的湖州。因为在我住的溧阳老街巷的老人经常说到湖州。我住在三阳泰巷原做“锡箔”的邻居童先生也说到湖州的“三跳”,后来我住姚家巷的L老头他也说湖州的“三跳”,而且他就工作在洋桥下毛笔店,自小在湖州学生意的他在推销“湖笔” 时,大谈其湖州的“三跳”。 !@lx|=#
据“三跳”老艺人马和富称:清道光年间(1820年前后),苏北有位艺人叫季志良,以擅唱“三跳”来到溧阳,他每到一地,择庙宇或祠堂门前空地,借一方桌摆设书台,先用清脆流畅的板式开场,邀集听众。“开场板式”可长可短,视听众多寡而循环反复。正书书目,传奇故事较多,开篇则是劝人为善的生活小段,曲目告一段落,由听众自愿给钱,称为“随缘乐助”。 a!bW^?PcK
据资料显示,晚清民国年代,“三跳”流传在溧阳、宜兴一带。可分两大支流,师承季志良的称“季家人”;师承孙志康的称“孙家人”。马和富已是季家传人的第五代,师承关系是季志良、杨老二、朱秋生、钱法民、马和富、蒋忠芳、吕小风、施月娣。 U Y*`R
解放前夕,“三跳”曲艺已从宗祠、庙堂的旷场进入了茶馆、书场。艺人们为了谋生,能在曲坛占一席之地,大部分加入了以评话艺人组织的“新裕社”。“新裕社”在溧阳的负责人是朱福元(上黄人),在宜兴的负责人是蒋祖先,每年要进行两次书会,溧阳是农历四月十六日,宜兴是十二月二十日。通过书会,艺人们切磋技艺、商量大事,扩大影响,争取听众。 bXJ(QXHd%
1954年以后,艺人们除了说唱传统曲目以外,也向现代题材开拓,新书曲目有:《烈火金刚》、《雷锋》、《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旗谱》、《铁道游击队》等等,深受听众欢迎。1956年,“溧阳县曲艺界联合会”成立,吸收会员共34人,选马和富为曲联主任。1957年,曲联以新书目《猪司令打电话》参加了“省第一届新书目会讲大会”,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