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只看楼主 | 倒序阅读 | 使用道具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明末清初董其昌书法赏析
  • 1132阅读
  • 1回复

明末清初董其昌书法赏析[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528
金币
23904
威望
3461
贡献值
14040
银元
10579
注册时间2018-11-17
楼主   发表于: 2022-01-22 23:16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正如李志敏所说:“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徵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康熙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草书诗册》《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董其昌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正因董其昌有禅宗的思维,才能有对中国画进行空前绝后大省减的魄力和勇气,他对文人画发展的作用,才能同苏轼、赵孟頫并列。

明末书评家何三畏评董: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跋董其昌墨迹后》(康熙帝玄烨):①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②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

董其昌行草书法《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董玄宰盘谷序书画合璧卷,40.6×677.3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本卷借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意,描绘文人归里隐居理想之景。董其昌行草书,笔力劲爽跳宕,已深受米芾书法影响。

董其昌·三世诰命卷

《三世诰命卷》书写于明天启五年(1625)。是年,董其昌71岁,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时。此件作品为纸本,分为三段,第一段纵26.2厘米,横181.4厘米;第二段纵26.4厘米,横233.6厘米;第三段纵263厘米,横291.8厘米。《三世诰命卷》的内容为董其昌祖父母、父母和董其昌夫妇的三代诰命。天启五年正月,董其拜礼部尚书,皇帝授予诰命。因诰命为皇帝所授,故需以恭楷正书书写。此件作品通篇下笔恭谨,一丝不苟,中规入矩,结体端庄,章法严整,横平竖直,充分体现了董其昌书写时的心境。值得称道的是,此件作品虽然在整体上属于平正、端庄的风格,但在书写过程中也不乏灵动、俏丽之处。如“昌之母柔顺无仪,精英有识.仙姿玉佩”等句,舒缓的行笔中多有行书笔意,在方正中流露一种灵秀之气。

[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937061839/1000[/img]

[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937061840/1000[/img]

[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937061841/1000[/img]

[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937061842/1000[/img]

[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937061843/1000[/img]
[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937061844/1000[/img]

董其昌《试墨帖》为大草作品,在整个长卷中最为精采,点画间放纵处无一不合规矩,墨气淋漓酣畅,狂而不怪,草而不乱,结体取怀素《自叙帖》法,但又能独出心裁,真正达到了天真淡远的境界。董香光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试墨帖》章法疏朗,似得法于杨凝式,线条的明丽劲爽、圆转婉丽又似得力于怀素《自叙帖》,而总体气韵又非杨凝式和怀素,而是具有鲜明的自家面目。章法的疏朗主要表现在字距大、行距大,这也是其风格散淡简远的外在形态表现,将结字的美誉行间布白时的空白产生有与无的强烈对比,更进一步的彰显其闲散之态。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6/886190eed74642eca3afe99327dc6284.jpeg[/img][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6/43b8a4e4b2934add8b2cc6b1b5a5b8a9.jpeg[/img]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6/f5b67d5be33c450da9bbc2249aedf661.jpeg[/img][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6/dfde1121eb74412495b5e93d2a2660f1.jpeg[/img]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6/f6f31a6a6dc640169c22059f70182e26.jpeg[/img][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6/50e14b47151e4e94a3ef288104a1739a.jpeg[/img]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6/a5ac5c012d9144f89d03db170783cc40.jpeg[/img][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6/187307bbaa0040aabbd96a7b5a1522ef.jpeg[/img]

董其昌的楷书初学颜鲁公的《多宝塔碑》,继而学李北海和柳公权。行草方面对于《淳化阁帖》很是用功,尤其喜爱怀素和米芾。

[img]https://pics1.baidu.com/feed/cdbf6c81800a19d84c28006cb0800a8ca61e4636.jpeg?token=f00a8a5241ec6c1439e561576d61dc8b[/img]
董其昌 楷书
[img]https://pics0.baidu.com/feed/54fbb2fb43166d221254fe39335981f09152d2fa.jpeg?token=c28ad89d2bf83f6ae83d6f3af547a8fc[/img]

可能很多书法爱好者对董其昌作品的最大印象之一便是其字距和行距非常大,这一点在其楷书作品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这或许跟他所追求淡秀古韵的审美取向有着重要关系。从他书法中白大于黑的视觉效果来看,其用墨强调浓淡相间,用笔虚和而骨力内蕴,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用墨清淡而神韵反出,这便是董其昌书法的风格特征。董其昌十分崇拜自己的老师、师兄,称之为明代二王,但更崇拜王羲之父子,爱其师更爱真理,先学习颜真卿《多宝塔》,再学虞世南,都感觉不尽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开始直接学习晋人,“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三年后,“自谓逼古”。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书法提升的关键在认真,也在视野。眼界宽,书法路数、真伪、雅俗,一眼必现。书法的眼界,重在得见古迹。以古为师,以古为法,是中国书法的不二真谛。江南人文辐辏之地,碑帖墨迹收藏者众多,这为董其昌书法成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凭借书法小成,广交文人雅士,与之把玩翰墨。当时,项元汴家的书画富甲海内,董其昌得以与之交,得见二王真迹,尽览历代法书,境界大为提升,“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董其昌认真临摹古代名家墨迹,融会贯通各家之长,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上,集古法之大成,楷、行、草皆工,“六体”和“八法”出神入化。用笔精到,正锋始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结构森然而天真烂漫,风格率意而秀雅恬淡,一扫妩媚圆熟的时风。

书法的创作,本是文雅生活的体现,是一种美学意义的存在。从宋代开始,书法的写意功能逐渐被发掘,“书为心画”的观点深植人心,书法突破美学意义和技法范畴,转而追求个性、意境,文人气息更浓。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生活的时代和精神境界。晚明江南,文人谈心论性,自诩风流倜傥者众多,唐伯虎就是代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极力的表达自我内心。书法中行草的率意自然特点深得喜爱。董其昌也以行草书成就最高,行书得“二王”法度,又融合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赵孟頫诸家。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又得力于怀素之劲和米芾的跌宕。书法可以写出每一个文人的内心世界,也能映照出时代气象。董其昌追摹古人,不泥古,先熟后生,用笔写出文人内心渴望的平淡闲适,也反射出晚明底层士人精神的痛苦。不过,董其昌无疑又是幸运的,他功成名就,书法名世。他的书法成名之路,十分坎坷,但更耐人寻味,原本是纯粹的书法艺术,却掺杂进功利的世俗气。或许凡是人创作的艺术,都不免俗,背后都有浓厚的社会性。

[img]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01024/4b784f3e7cf04077be9f87194632e4a1.jpeg[/img][img]http://p7.itc.cn/q_70/images03/20201024/0cbd6f6bbc884642893e2771670e8ced.jpeg[/img]

董其昌行草书法长卷欣赏《酒德颂》绢本,纵24.5厘米,横245.7厘米,此卷书法用笔遒劲,布白疏朗。[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1071141033.jpg[/img]

释文: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董其昌书於石湖山庄

(post by :2022-01-22 23:16:44)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528
金币
23904
威望
3461
贡献值
14040
银元
10579
注册时间2018-11-17
沙发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2-01-23 08:51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董其昌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正因董其昌有禅宗的思维,才能有对中国画进行空前绝后大省减的魄力和勇气,他对文人画发展的作用,才能同苏轼、赵孟頫并列。董其昌的书法有康熙、乾隆两帝强粉心慕手追,想不流行、不红也是不可能的。呵呵
o[X 'We;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