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只看楼主 | 倒序阅读 | 使用道具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金石书法经典----《大盂鼎》铭文欣赏
  • 990阅读
  • 1回复

金石书法经典----《大盂鼎》铭文欣赏[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546
金币
24028
威望
3466
贡献值
14066
银元
10600
注册时间2018-11-17
楼主   发表于: 2022-01-15 17:12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从流传下来的书法(文字)遗迹上看,早在先秦就因材料的不同出现了像契刻书(殷商甲骨),铸造书(商周青铜铭文)、朱墨书(春秋战国)等三种书写艺术形态——刀到、铸造、用笔书写——由此产生书法审美视野中的诸如“刀味”、“金石气”,“笔味”、“书卷气”等审美品格。
  西周康王(约前11世纪—前10世纪间)金文《大盂鼎》,清道光初年陕西省眉县礼村出土,曾归潘祖荫,今存中国历史博物馆。铭文19行,共291字。内容记载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财富的命令。此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周时代形制最大的青铜器。金文大都是刻范铸造,因此字的笔画要比契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粗壮,在单线的组合中往往出现了粗点子,有些笔画甚至写成了面,点、线、面组成了独特的金文字体。在结构方面,各部分的配合与呼应比较讲究,象形意味比甲骨文少,符号性强,外形以长为主,大小渐求匀称,行款也整齐清楚,富于装饰性。
  大盂鼎铭文,点画圆浑,骨力内含,下垂的笔画下端用笔较重,略为粗壮,然后提笔收起,形似倒韭,非常美妙; 体势谨严而不乏变化,有诡谲庄丽之感,加上布局精整、规则,字里行间体现了威严的气势和瑰伟的色彩。铭文书法与青铜器形制,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使人想见当时那种祭天地敬鬼神的情景,神秘、庄严、虔诚、隆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故大盂鼎铭文书法,实为西周前期金文书法的典范。  大盂鼎铭文不仅记录了周康王下达的一道命令的内容,而且“书史之性质变为文饰”(郭沫若语),与花纹同其效用,同时正如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所说: 主要“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象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 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因此 大盂鼎铭文的书法美,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见情感有生命的“有意味的形式”,积淀着汉民族深沉而独特的审美意识。

  在大篆体系中,甲骨文的刀刻和金文的铸造形成了审美意象上的巨大反差。甲骨文因用刀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刻划(有不书而刻、先书再到、书而未刻等方式),线条方折、尖细、劲挺,成形方式非常简单、金文的制作方式却复杂的多,虽然有一例为不经书写而是直接用刀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这是少例,需要高级工匠才能完成。更多的程序是铭文与青铜器一起铸造而成,“要经过书——刻——铸——清砂等四道工艺过程,用毛笔写好铭文,刻成字模,或一字一模,或数字一模,合成全文镶嵌在青铜器铸造时所制成的陶范上。
  陶范分内范和外范两部分。镶嵌在内范上的字模,铸成的铭文在器物内壁;在外范上的字模,铭文即在器物的外壁,有的铭文也铸在器物的盖、柄、耳、口、环、足等部位。”

  由此可见,厚重的金文书风其审美成因是多方面因素相组合的结果:一是书写者,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器物的主人,拥有这种器物者本身一定是一个贵族,而在周代,贵族阶层从小就要接受规定的教育,于是也可说是个文化人。二是刻工,因制模泥坯可塑性较强,刻工就可根据书迹细致刻画,尽可能地保持笔画的原貌。这就可以做到甲骨文所不能完成的一些粗大的团块效果。
  另外,阴文铭文的字模是凸出的,为了不使笔画在高温青铜液的冲洗下脱落,就需加强笔画相交处的牢度——加宽、加圆,于是出现变化丰富的金文线条。三是铸造,因青铜器的铸造需要极高的温度,当这种高温青铜液冲进字模时无疑会磨损刻好的字形笔画,使字口模糊,从而产生浑圆的感觉。四是清砂,脱掉陶范,打磨器物,青铜器是光滑明净了,但铭文却进一步变得更加圆浑。

  经过这些步骤,金文线条的锋芒无法锐利,缺乏锐利质感的线条,在后世的手迹作品中虽然不能够在风格取向上作为一种追求,但却于无意之中形成了西周金文书风的时代标志——敦厚、坚实、淳朴、圆浑。
  《大盂鼎》在“四大国宝”中,其线条是坚实肥厚的典范。作为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大盂鼎》虽已初具圆浑朴茂的金文线质,但同时在书写上又多有殷商甲骨锲刻遗风,线条起止常出锋芒,爽利劲挺的笔画随处可见,具有强烈的笔书意识,较少人工修饰痕迹,一任手书的原生状态,当然这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共同特点。

  有一点很明显,《大盂鼎》中块面、团块类的笔画较其他三宝要多见,这大约秉承商代的青铜铭文的缘故吧,商代的青铜铭文图像意识、符号意识很强烈,《父辛卣铭文》就是一尊这样的作品,外形考究,图像精致,各类符号无不表现出平衡、整饬的美感。《大盂鼎》在风格上与此相似。

  在临习时用笔的重点要放在把握线条质感上,用笔提按合度,起收爽劲有力,避免拖泥带水,过于迟涩。所用毛笔要偏大些,这样在表现肥厚线条和团块类效果时才有开合的余地。《大盂鼎》笔画中段较为肥厚,两端呈尖状,这种过渡要自然,特别是收笔处,不可飘浮。

  《大盂鼎》的字形结构,多纵势长形,已初步形成中原正统篆书纵向取势的基本面貌。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的字大多结合紧凑,同时又通过笔画的穿插避让,使其顾盼生情,俯仰自得。与诸多充满理性色彩的西周晚期金文相比,在临习《大盂鼎》时,更要注重其浑然天成的自然体势、甚至通过夸张变形以求其趣,不可过于理性,一味求整、求齐、求方。与早期西周青铜铭文不一样的是,原来金文的忽大忽小的字形结构到《大盂鼎》时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说明在结构上明显受到人为方面的控制,从而展现出较为清晰的序列感,这意味着周人成熟书风的即将到来。

  西周金文的章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竖行排列、纵有行、横无列,以《天王簋》、《毛公鼎》为代表;第二类在第一类纵行排列的基础上,照顾横向的排列与顾盼,以《大盂鼎》、《散氏盘》为代表;而第三类强调横向的有序排列,形成纵有行、横有列的规整划一的章法格局,以《墙盘》、《虢季子白盘》为代表。练习《大盂鼎》在章法布局上,既要考虑到普遍字形的纵向取势、又要注意上下字间的大小错落与呼应贯通,同时也应注意横向宇闻的左右顾盼与疏密开合,从而使整体上产生节奏感和律动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金币 +1
天目深瞳 金币 +1 2022-01-19 - 来自溧阳论坛APP
(post by :2022-01-15 17:12:26)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546
金币
24028
威望
3466
贡献值
14066
银元
10600
注册时间2018-11-17
沙发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2-01-16 14:47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大盂鼎铭文的书法美,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见情感有生命的“有意味的形式”,积淀着汉民族深沉而独特的审美意识。
7*!7EBb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