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资深网友“天目湖客”少说也有近半个世纪的相识了,毫不替他吹牛逼的话,这位70岁的老人还是和几十年前我在原县文化馆认识他时一样,高挑的个子,白皙的肌肤,乌黑的头发,浓眉大眼,精神矍铄!近两年来,我在网上一直关注这位溧阳人的美文,因为他的文章一直在网上疯传,许多网友只要看到“天目湖客”的文章,必定要看,看后还要珍藏。今天晚上,我在网上溜达,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他的文章,哝—— _x?uU
L
W;heO"
:sP!p`dl
徐悲鸿的溧阳情结 }j^\(2
作者 天目湖客 >TP7 }u|
CXO2N1~(J
S=nP[s
徐悲鸿先生出生在宜兴屺亭桥,父亲徐达章是一个病贫缠身的小知识分子,曾是私熟先生,但善长画画,常靠卖画谋生,这对徐悲鸿自小爱画画很有影响,应该说是悲鸿的启蒙老师,七十年代我在溧阳文化馆工作,主编<<溧阳文艺>>,同事夏云馨虞幼竞朱加农吴俊文等老师曾多次和我淡到徐悲鸿,说徐悲鸿少年时代是在溧阳度过的,夏云馨还说溧阳是徐悲鸿的外婆家. `"@g8PWe
宜兴溧阳两地毗临,县城东门外两三公里就属宜兴辖地,有一脚出溧阳,三步到宜兴之说,两地连在一起,民间婚嫁之事自然形成,许多宜兴人都有溧阳亲戚,反之亦然,宜兴人有西乡人一说,称靠近溧阳的宜兴人为西乡人,我听了深以为然,我家就是1955年搬到宜兴城的,在宜兴的亲戚有十几家,溧阳老乡到处都有.夏老师说他以前在银行工作的同事,就是徐悲鸿亲戚云云,其家就住在谢婆园内. }Y*VAnY6;
后来我才知道,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在溧阳确有一位至亲好友,是位做中药材生意的富商,名叫陶麟书。(注:溧阳陶家应系三国陶谦后人,历代人才辈出,原政务院秘书长陶希晋及山西省委书记陶鲁加均出于此)夏老师说的可能是他,但他不是徐悲鸿外公,而是寄父.应当是舅舅姨父姑父或表叔表伯辈的,否则,徐达章亦不大可能如此放心让儿子一人在溧阳生活七年左右,宜兴溧阳人常将儿女过寄给亲友,一是彼此感情所致,二是认为儿女好养,(本人自小就寄给姑父家为寄子),其实也为儿女拓宽了社会关系,使之有人关心帮扶.徐悲鸿生母,可能就是溧阳人,或是在溧阳有至亲,徐母去世早,徐悲鸿自七岁起就一直寄养在陶家.陶家亦可能是徐悲鸿母亲的亲友之家,陶家对徐悲鸿如此负责,视同已出,恐怕也正是原来就有一层亲戚关系.后来,我也曾与奚渭民先生多次探讨过这一议题.认为可以在溧阳也搞一个徐悲鸿故居纪念馆.以促进凓阳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提高溧阳的知名度. .%^]9/4
陶麟书看到小徐悲鸿天资聪颖,由于徐家十分穷困,于是就让小悲鸿跟随他到溧阳来念书,1905年4月,10岁的徐悲鸿跟随他的父亲乘坐班船往溧阳投奔陶麟书家来念书了。在船行至西氿湖时,望着远处巍峨的铜官山,小悲鸿吟出了一首小诗<<过西氿>>: ]miy/V }5
春水绿弥漫,青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注:宜兴溧阳属吴语方言,一帆风信,即是一帆风顺,) r> S3@|Q\*r
这恐怕是他少年时代留下的第一首诗.这首小诗,也反映出小悲鸿当时来溧阳时的兴奋期待和迫切的心情.毕竞他那时还才十岁.如果没有一层亲戚关系,而且又不熟悉,少年徐悲鸿远离家乡去寄人篱下,其心情是忐忑不安,不会这么好的.而他此时,因为可以到溧阳生活,而表现得十分开心。 TU GNq
这次徐悲鸿来溧阳陶家,连续生活和学习了7年,陶家在溧阳亦是名门望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学,徐悲鸿在溧阳受到良好教育,陶麟书专门从南京请来清末举人庄志远为徐悲鸿和其子嘉贵(字留芬)授课。其实主要是为徐悲鸿请的,嘉贵比他小三五岁,还不到读书年龄,其间,陶麟书曾带着徐悲鸿来到了大上海,投师学画,由此可以看出,徐已经成为陶家一员,工作学习,均由陶麟书筹划安排,并承担费用,到悲鸿17岁时,邑人称他曾在宜兴精益中学教书,徐悲鸿进入复旦求学后,托人介绍,投入绘画大师吕凤子门下继续学画,后又投拜康有为刘海粟等名家学画,此时悲鸿的画,已经崭露头角,而康有为出于自身绘画革新的观念,加之奖掖后进的品质,则更是直接铺就了徐氏入京高就、留学日欧的道路。 hBFP1u/E'
这对徐悲鸿的一生的艺途和成就,影响巨大. |<
Gl91
从十岁到十七岁,徐悲鸿在陶家生活了七年,其实十岁之前,徐悲鸿也常来溧阳,陶氏一家早已成为他最亲的亲人,悲鸿的父亲在他来溧阳不久即病逝,徐悲鸿回家后,根本无力葬亲,不得不再次含泪向陶麟书告贷:“今临穴有期,欲世伯代筹二十元,使勿却者,则悲鸿镂骨铭心,愿化身犬马而图报耳·。”今日含泪读毕,仍有董永卖身葬父之感,后来陶麟书不仅出钱,且亲自上门操办了丧礼。这对于少年徐悲鸿来说,不啻是一件铭感五内的大恩。此后,对于父母双亡的徐悲鸿来说,溧阳陶家已成为他真正的家,这里有他的嘉贵弟弟和莲珍妹妹,这从后来的书信住来及悲鸿赠画留言中不断得到印证, 溧阳陶氏对早年的徐悲鸿恩义深重,如同已出.陶家在徐悲鸿身上的教育投资和抚养费用,远远超过亲生儿女,这使徐悲鸿刻骨铭心,终身不忘!徐悲鸿无论日后发展到什么地位,都不曾对陶家有丝毫忘怀。 9{$<0,?
据说徐悲鸿长子伯阳之名,就取自“世伯在溧阳”之意。 `d[1`P1i[
也许陶麟书和徐达章,本来就是表兄弟. *JaqTI,e
在陶家上世纪五十年代遭遇火灾,家道中落之后,特别是陶麟书老人患眼疾白内障以致失明后,自身健康状况日趋恶化的徐悲鸿,还时刻不忘要接寄父全家移居北京居住治疗。此事在廖静文先生回复溧阳文化馆馆长奚渭明的一封信件当中,亦有提及:“悲鸿确曾十分系念陶先生,第一次中风期间,曾嘱我汇款给陶先生,他很想为陶先生治好白内障。”并时常寄钱给陶家,帮助寄父全家渡过难关,借此反哺陶家对自己的恩情。 Qhw^S*
从溧阳的一些地方志及文史资料当中,我们还时常可以看到徐悲鸿为陶麟书、陶留芬以及莲珍等人作画的记载。凡是陶家的寿辰生日、或者婚庆嫁娶,徐悲鸿不管身在何处,都要向陶家寄送作品。这些作品涉及的题材大多是富于寓意的山水或者动物画,尤以动物画居多。例如陶麟书70寿辰之际,徐悲鸿不忘从北京寄来大型的骏马图;莲珍妹妹出嫁,则寄来含有吉祥寓意的雄鸡图,凡是陶家索要绘画,徐氏从无拒者。然而令人扼腕的是,绝大多数作品都散佚在经年的战乱和文革的抄没之中。
%<\6TZr
郭嘉颖曾在<<溧阳陶氏与徐悲鸿绘画启蒙>>一文中,记述从陶氏后人那里,曾亲见过一张珍贵的悲鸿暮年照片和一幅《牧牛回视》图。照片在《溧阳史话》的《悲鸿余音》一文中曾被描述过:“现在陶家仍存大师与廖静文老玉照一张,照片中大师持手杖、廖老抱婴儿腕中。”在此照片的背面,有悲鸿大师的亲笔短信: 寄父母大人赐 附膝悲鸿 静文 孙庆平拜呈 !Yw3 d
其措词恭谨且饱含深情,字迹刚健婀娜,虽然是写在极光滑的照片纸上,其行笔走线仍能浑圆有力而变化多端。从照片中徐庆平的年龄来判断,这张照片可能摄于1949年解放前后。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徐悲鸿的心中,陶家就是己家,陶鳞书夫妇,已是再生父母.所以他以寄父寄母称之,且附膝拜呈. l6~-8d+lfN
另一幅《牧牛回视》图,虽然尺幅不大,约3.7尺,却是悲鸿大师中后期创作中的一件精品。徐氏早年极意精研造型,至留欧归国后数年,在国画实践上逐渐向国画传统笔墨回归,尽管其作为画坛创新斗士之姿态未减,但是随着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入,自觉不自觉地注重了国画的笔墨效应,加之他本来书法功力精深,用笔中锋圆厚,恣肆而高古,所以其绘画之中,即便不经意流露一二,也是出手不凡。 1I*7SkgKv
此画款识为: 留芬弟存玩 乙亥大暑悲鸿 写时居南京 z9p05NFH
乙亥年即1935年,徐氏41岁,留芬比他小三岁,(一曰五岁)故称其为弟,悲鸿时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主任兼美术教授。(今南京师范大学) 此时徐悲鸿的国画创作,水彩画法的痕迹已经消失,代之的是追求笔墨自身的丰富内涵。这幅画用笔洒脱雄健,勾勒的线条提捺顿挫,既合造型又生变化,牛足下的劲草十分挺健劲爽;而用墨更是浓墨淡墨破墨再加飞白,层次异常丰富,色阶变化显得和谐生韵。此牛虽居于水草丰沛之地,却没有低头啃草,而是回眸凝视,情态宛然。 3 HIz9F(
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徐氏对赠画者——溧阳陶家的深情回念。徐氏暮年愈加感念溧阳陶家,为陶家所作很多,且时常寄送钱款。夏日炎炎,大暑之时,南京为全国有名火炉之城,其时尚无空调,悲鸿仍然在酷热之夏,作画相赠.题画为<<牧牛回视>>,并署大暑两字,以表心迹.徐悲鸿赠徐鳞书<<骏马图>>,赠嘉贵<<回视图>>,赠莲芬<<雄鸡图>>,亲情无限,思情无限,这使我们看到,这位曾叱咤画坛的领袖,除了“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傲骨铮铮,也更有对亲人那份感恩反哺的款款深情。同时,我们因此也更能体会到溧阳陶家对徐悲鸿绘画生命的重大影响. 徐悲鸿不只是宜兴的名人,也是溧阳的儿子。 Rt{B(L.?<
徐悲鸿的溧阳情结,在此画上表现得如此深厚,令人感怀,欷嘘不已. oh
KCdT~
2014.5.12晨3时许匆匆于常州梅巷注:此文根据<溧阳文史资料>,奚渭民<<徐悲鸿与溧阳>>,郭嘉颖《溧阳陶氏与徐悲鸿绘画启蒙>>.及孙瑞麟等人文章资料整理而成,所述史料,均为引用,在此一并鸣谢. (C\hVy2X?N
jC3Vbm&ZZ
u@.>Z{h
"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