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只看楼主 | 倒序阅读 | 使用道具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生前预嘱首次入法:临终抢救该由患者说了算,你支持吗?
  • 2488阅读
  • 0回复

生前预嘱首次入法:临终抢救该由患者说了算,你支持吗?[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发帖
67
金币
94
威望
36
贡献值
117
银元
81
注册时间2022-04-20
楼主   发表于: 2022-07-04 19:18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最多可选1项,共有1人参与,投票截止时间2022-07-31 19:17,

1(100%)
 
0(0%)
 
0(0%)
 
}fps~R  
来源:北京青年报 *;Q IAd  
~s@PP'!  
ra L!}  
eSNwAExm  
       近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其中第七十八条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了大胆突破,规定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由此,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 V _(L/6  
9qUc{ydt  
|H`}w2U[j  
"|? zQ?E  
OOzk@j^  
  生前预嘱写入地方法规,对于不堪忍受过度抢救之苦的临终患者是一大福音。患者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个人愿意既难以表达,更难得到尊重。尤其当各种导管插进患者身体后,患者说话交流的机会丧失,想表达想法几乎不可能,即使因过度抢救导致患者十分痛苦,也只能被动忍受,直到生命结束。有了生前预嘱则不同,临终抢救是否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患者可事先做好安排。生前预嘱具有法律效力,不担心医生和家属会随意更改。 v=kQ / h  
-}u=tiNG  
R?)M#^"W  
Mu,}?%  
  长期困扰临终患者家属的一道难题,有望从此得到化解。尽管老人已处于弥留之际,子女若不“尽力抢救”,对己怕留下遗憾,将来自责“是我害了老人”;对外则担心留下把柄,怕人说不孝、舍不得花钱。倘若老人有多个子女,主张“放弃抢救”的子女,可能受到其他子女的指责。受此影响,过度抢救,甚至“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就成为普遍现象。决定来自患者本人并得到法律的支持,家属不再面临两难选择。 !_Z\K$Ns  
l<5@a (  
`0 .<  
Y}<w)b1e|  
  生前预嘱入法,医生也吃上了定心丸。近年来,有关方面在大力推广生前预嘱,如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在业界广为人知,其选择与尊严网站推出的“我的五个愿望”,国内已经有5万多人填写。但民间倡导不具法律效力,一旦患者的亲属对此有异议,医疗机构及医生可能面临民事侵权索赔,或者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巨大的风险让医生不敢做决定。通过立法,生前预嘱具有法律效力后,医生在法律的框架下做出选择,将不再顾虑重重。 ,(H`E?m1w4  
J*Dt\[X  
c418TjO;  
_l`d+ \#  
  同时也要看到,生前预嘱的完善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前预嘱涉及到很多法律和医学专业概念,患者理解有难度,签署生前预嘱前,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服务。创伤性抢救是否值得实施,损害与收益如何评估等,也要完善操作规范,使之有章可循。生前预嘱入法也要避免被恶意利用,比如临终抢救的医疗开支很大,要谨防健康商业保险夸大生前预嘱的作用,等等。 UF3g]>*  
4~mYj@lvd  
WmO.&zp  
BI\ )vr$  
  生前预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医疗浪费,也让老人的离世从“生死两相憾”变成“生死两相安”。当社会自发倡导、患者自行争取尊严死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时,通过立法赋权,患者对临终抢救的决定权就有了最可靠保障。 ]JQ7x[  
{BkTJQ )  
DQC=f8  
G:$Ta6=  
  生前预嘱首次写入地方法规,相关规则有待进一步成熟完善,但只要探索者多了,探索的时间久了,就会日益累积经验,最终为生前预嘱开创一个科学模式,并使生前预嘱得到广泛普及,让患者有权选择临终抢救方式,能够少痛苦、有尊严地离世。
(post by :2022-07-04 19:18:54)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