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曾言:“石文自五凤石刻,下至汉唐八分之流别,心摹手追,私谓得其神骨。”这句话点明了他书法的渊源。宋元明三代帖学,大家都宗晋唐,尤以魏晋为追求的最高目标。而金农则突破了这个关节,上追秦汉,在金石之中,特别是石碑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因此,他的书法似隶非隶,似楷非楷,创造出了前无古人的新体。
自身性格
走上这条“异”于常人的创作之路,首先与他本身的性格有关。“八怪”之中,郑夑与金农脾气秉性最为相投,两人常常一起出入秦楼楚馆酣饮,郑板桥曾说“杭州只有金农好”。中年之后金农又出去游历十五年,没了钱就卖艺,就这样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金农是一位浪漫到骨子里的艺术家。
金农 风景人物册 选页 1759年作
此外,金农还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他生长在西湖之滨、钱塘江畔,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金农出生在富裕家庭,造就了其超然的艺术触觉与灵性。
他很早就以诗扬名,青年时曾将其诗作呈于毛奇龄,得到毛西河极高赞扬:“吾年逾耄耋,景迫崦嵫,忽睹此郎君,紫毫一管能癫狂耶!” 小小年纪便得到诸多文坛前辈的激励与赞赏,无怪乎其行径越发大胆不羁。
金农 风景人物册 选页 1759年作
加之他曾因才识过人而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因雍正驾崩而不了了之。此事让金农对官场更加厌恶,从此远离仕途,甘愿终生布衣。即便到了晚年食不果腹,宁愿重新学画卖画为生,也绝不摇尾乞怜。
总之,正是由于金农的思想愤世嫉俗,行为上极端叛逆,才使其得以冲破了“帖学”的束缚,开启清代碑学复兴的先河。
审美取向
金农年轻时师从何绰,喜好收藏金石碑版并有较高的鉴赏水平。
他生性喜爱游历,“当金农置身于太行、王屋、雁门,屹立千山之间时,与江南秀山明水迥异的雄浑、壮美的大自然,在气质上陶铸着金农。这是扬州八怪诸家都不曾有的经历,北游中纯朴民风的洗礼,为其以后的艺术品格深深埋下了种子。”
金农 人马图册
金农生活的时代书坛被帖学一统天下,“馆阁体”深入人心,虽经历了晚明浪漫主义思潮的洗礼,但清初的书风仍日趋纤媚,呆板僵硬,毫无生机。直到傅山“四宁四勿”反潮流审美观的提出,正式向帖学的正统地位发起挑战。金农紧随其后,直接树起了反叛的大旗,一扫柔媚之风而凸显阳刚之美,提倡追求率真古朴的意趣,打破了帖学的一贯审美标准,同时强调用笔的金石气,标榜创新。
当时文人书家皆聚集于扬州,金农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事物与思想,并结合其诗人的浪漫情怀为其书法变化和样式丰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他提倡学书究其本源,从汉碑入手,并结合金石学和考据学,反复进行临摹,并加入自己独到的理解,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被人们所熟知的“漆书”。
金农 书画合璧册
书学思想
年少时的金农对颜真卿、王羲之也都曾有过涉猎。他曾题邗上高翔所赠《山水轴》:“内史书兰亭,绝品阅世久。风流翠墨香, 得志独漉叟。楮烂字画全,光华神气厚。……少日曾临摹,摹帷羞新妇。自看仍自收,空箱防污垢。” 但均未得其真谛。
由于金农对金石学和考据学极为偏爱,所以在隶书上投下极大的功夫,使在书学思想上有独到的见解。
金农 隶书册 1749年作
四十岁左右金农对王羲之的看法已经与众不同。金农在《鲁中杂诗》中说:“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驰骋。耻向书家作奴书,华山片石是吾师。”在这首诗中,师法无名书家、师法碑版、抛弃二王的趋向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公然挑起反叛正统文人书风旗帜,大胆取法历代金石碑刻的古拙厚重,体现出其独到的书学思想及大胆的反叛精神。金农极为推崇北齐时期的碑版,并奉为“法书”,这又是金农一反传统的独特书学思想。
金农 梁楷传论轴 1737年作
很难说是时代造就了金农,还是金农引领了一个时代,总之他在书法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虽然他的书法以“怪”著称,但不是为“怪”而“怪”,而是在对传统碑版书法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与继承的基础上,与自身性格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正是因为他的“怪”,最终造就了其“高蹈”而“怪异”的书风,同时也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为后世书家树立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帖学的“异美”范例。